
华为如何过冬
文章{{create_time}}{{status==1?' · 待审核':''}}
管理
- {{all_show?'取消全站推荐':'全站推荐'}}
- {{all_is_top?'取消全站置顶':'全站置顶'}}
- {{pushed && pushed[22]?'取消':''}}首页推荐
- {{pushed && pushed[18]?'取消':''}}社区推荐
- 取消置顶
-
置顶推荐
- 6小时
- 12小时
- 24小时
- 3天
- 一周
- 长期
- {{digest?'撤销精华':'设为精华'}}
- {{hot?'撤出热门':'热门推荐'}}
- {{status == 2?'撤销审核':'审核通过'}}
- 录入探索库
- {{is_block?'撤出':'进'}}小黑屋
- {{is_interaction?'撤出':'生成'}}议题
- {{all_show?'取消全站推荐':'全站推荐'}}
- {{all_is_top?'取消全站置顶':'全站置顶'}}
- {{pushed && pushed[22]?'取消':''}}首页推荐
- {{pushed && pushed[18]?'取消':''}}社区推荐
- 取消置顶
-
置顶推荐
- 6小时
- 12小时
- 24小时
- 3天
- 一周
- 长期
- {{digest?'撤销精华':'设为精华'}}
- {{hot?'撤出热门':'热门推荐'}}
- {{status == 2?'撤销审核':'审核通过'}}
- 录入探索库
- {{is_block?'撤出':'进'}}小黑屋
- {{is_interaction?'撤出':'生成'}}议题
转载自:陈杭 | 半导体风向标
4年前,在全市场首篇《华为深度报告》中,我们将华为的成长路劲归纳成“起、承、转、合”的四个阶段:
1、2G(起):运营商业务,这是华为故事的起点
2、2C(承):消费者业务,这是华为跨越成长陷阱的关键
3、2B(转):企业级业务,这是华为实现转型进入企业级市场的尝试
4、2T(合):AIoT新业务,这是华为to Things赋能业务,是华为所有积累的战略落脚点。
在前篇《华为造车》里,我们认为华为的战略大局将迎来重大调整,所以在2T(to Things)里,将有三个终局分枝。
终局一:基于华为云(B端OS)+鸿蒙(C端OS)继续延续硬件设备缺失的边界。
终局二:基于IDM的全栈芯片,能否突破晶圆厂限制是生存的先决条件,进而支持昇腾/鲲鹏/麒麟等2T芯片重新使能。
终局三:华为成为全球领先的智能电车品牌,华为的HI(座舱域+智驾域)、全栈芯片、品牌力、渠道门店、技术、电控、电机、供应链综合起来就是为智能电车而生,也是华为收入逆境反攻突破万亿的唯一抓手。

根据《华为造车的三条路》,简单估算下:
如果华为想要重回巅峰,需要卖多少台车?
车的收入潜力
如果占国内8% = 200万台 = 5000亿收入
如果占国内20% = 500万台 = 1.3万亿收入
再看看华为年报
2020年,华为收入8913亿,其中手机4829亿
2021年,华为收入6368亿,其中手机2434亿
很明显,华为想重回巅峰
只有车
对于曾经占据国内手机60%份额的华为来说
8%市占率,可能会很快。
- {{liketimes||''}}
- {{integral||''}}
-
- 编辑
- 编辑
- 删除
- 举报
- 加入黑名单
最近使用
我的收藏
大家上传的表情
最近使用
所有表情
偶系岭北人作者
2022-10-05 · 比亚迪海豹
1陈杭,金牌分析师,非常赞同他的观点!
最近华为收购曙光汽车的风声,到处流传,也许华为真的要造车了!?
{{comment.author.username}}作者![]()
{{comment.relativeTime}}{{comment.author.car_model_name ? ' · ' + comment.author.car_model_name : ''}}
{{comment.liketimes||''}}此评论为待审核评论 置顶
作者 {{reply.author.username}}{{reply.touser ? ' 回复 ' : ''}}{{reply.touser.username}}:
![]()
暂无相关评论
发表一下个人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