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tailStore.author.is_follow?'已关注':'关注'}}
#新能源大牛说# 相比特斯拉财报,其实宝马和远景 AESC 的合作,很值得讨论一下。 这个事是:宝马宣布投资 17 亿美金,完善在美国的整车生产和电池生产能力,优化供应链布局。 其中 10 亿美金将用于扩建 南卡 的工厂,目前宝马有 11 款车在南卡工厂生产;另外 7 亿美金将在 北卡 新建一座电池工厂,用来生产宝马纯电车型的「下一代电池」,就是 46 圆柱系列,而合作的电池企业是 中国的远景 AESC ,年产能 30 GWh。 这就是 9 月 9 号宝马官宣的三家电池合作伙伴之一,其中没有公布名字的,当时只是说了 宁德时代 和 亿纬锂能。 这里面有几个有几个点可以聊聊: 一,对于宝马来说,选择电池供应商的逻辑比较清楚,一个是必须多元化供应商配套;第二个是亚(主要是中)、欧、美三个地区,6 座工厂本土生产采购降成本,这背后也是宝马对各地需求的把控和信心;第三个则是 46 系列上马板上钉钉。 最后一句很像废话,但这里面有更深一层可以讨论,按照特斯拉和电池企业对于 46 系列电池的测试来看,总体良率的提升其实还算是快的,如果想用 大圆柱 电池的车企,估计会在 24 年左右开始上车,慢点也会在 25 年。(这个点说的是,广泛性 良率 提高) 而都知道,46 系列配合 CTC,对于底盘一体化切换有着重大意义;而且 46 系列还有降低成本的能力。这两个点其实大家都知道,影响在于 那些刚切换 大模组和 CTP 的车企 很快将失去成本优势(其实已经在失去)。 动力电池围绕「成本」已经做了很多技术创新了,但依然是收效甚微,当年大众 MEB 出来,为啥受关注,是因为 MEB 平台进一步将模组标准化,这对于当时「混乱」的电池电芯、模组形态下,在成本上有碾压式打击。 但事与愿违的是,MEB 的量产时间拉太慢,同时期宁德时代的 CTP 和 比亚迪 刀片 推出的也快,重要的是中国的新造车的产品换代也快,这就让 CTP 这样的方案更快实现了上车。 而当部分公司连上面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CTC 方案在国内的推进也已经接近落地了(至少是在快速跟进)。

所以,本来有着巨大成本优势的大模组平台,在这个阶段反而成了「包袱」,因为投入很多钱研发,但还没用呢,过时了。

典型的还有,通用「奥特能平台」,典型的大模组平台,但现在量产的家用车就是 凯迪拉克 Lyriq,关键还没买几台,这个平台如果是两年前就来量产是有优势的。 现阶段就是,46 系列电池明显在成本上,将优势又提升了个档次,国内国外的目前还在上一代电池系统的车企可能会跟不动。而宁德的麒麟明显就是奔着 46 来的,虽然宁德也有 46 的能力,但还是有很多车企不用 46,的满足需求。 从这也能看出一些细节: - 国外企业下一代方案,倾向于大圆柱; - 国外企业下一代方案,倾向于标准方形。 - 但软包虽然奔驰还在用,但阶段性衰退是铁定了。 二,对于远景 AESC 来说,一个是「闷声发大财」,之前宁德时代跑的太快,都喜欢技术上对标,现在多供应商模式起来,大车企都在选择二供三供,这个时候就不用盯着宁德打了;第二个是 远景的技术 会因为宝马,获得其他公司看中,此前远景主要以软包为主,而大圆柱和宝马一起搞,这是巨大的技术背书。 三,电池汽车之间的竞争,第一阶段宁德时代跑赢,除了技术就是产能规模,而这个之下就是被资本推高的价值,这个坑必须宁德时代自己慢慢填,保持成本优势,他必须一边推高产能规模,一边保持供应水平。虽然宁德时代的出货量还是老大,但议价能力却大不如前(还是强,但是减弱也很快),那个「和我合作必须拿着现金排队的场景」,可能越来越少了。 最终电池汽车之间趋于竞争平和期,就是车企谁家都用,电池老大还是老大,但不会有那么大绝对话语权了。 远景拿到宝马的合作,还是能反映一些事的。 #微博新知博主#
  • 全部评论{{detailStore.commentnum}} 条
  • 只看作者
  • 最热
  • 最新
  • 最早

「待审核」

{{ comment.relativeTime }} 已被赞赏 {{comment.integral}} 积分 回复

暂无相关评论

发表一下个人看法吧
写评论
积分赞赏
点赞
评论区
  • 编辑
  • {{is_favourite ? '已收藏' : '收藏'}}
  • 举报
  • 加入黑名单
  • 删除
  • 取消置顶
  • 置顶推荐
    • 6小时
    • 12小时
    • 24小时
    • 3天
    • 一周
    • 长期
  • {{digest?'撤销精华':'设为精华'}}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