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tailStore.author.is_follow?'已关注':'关注'}}
周五晚上雷军的演讲完,应该是让大家都明白了小米为什么造车和如何造一台车。今天则是来自晚点的分享,关于小米造车途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这里归纳一下给小米社区的大家看看: 1:变化极度快的电动车行业 雷军的事业其实也并非是一帆风顺的,一个比较知名的案例便是金山盘古,因此雷军给自己定下了一个“极度保守下的极度冒进”人设。从结果论来看,雷军的“极度保守”很明显指代的是行业发展,当行业发展前景明朗时,他便是那个冲的最快的人,反之则不亦然—— 2019 年时任小米参谋长的王川建议小米可以在 2019 年底到 2020 年初启动造车,但当时电动车行业的情况是 Model 3 产能地狱让特斯拉濒临现金流断裂;雷军投资的蔚来一年亏损百亿元,现金储备最少时不足 9 亿元。 一年亏损百亿元,对于当时刚刚上市一年的小米来说,是完全想象不到的局面——按照目前小米手机的收入来看,一天就要亏掉一台新旗舰手机的首销额,一直亏 365 台看不到头。 但就在一年后,特斯拉市值增加 8 倍,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车企;蔚来市值则直接超过小米。当时有小米员工跳槽去新造车公司,雷军担心 “不造车,人都跑光了”。 2:人和钱从哪来? 时间放到 2021 年初,小米此时的现金及等价物储备已经超过了千亿元(够 19 年的蔚来亏好几年),这是雷军带队造车的第一层底气。事实上这份底气的来源很可能跟华为遭受制裁,小米快速吃下华为短时间退出市场的份额有关。 第二层则是小米集团的内部转岗,在小米初始造车的 17 人核心团队里,仅李田原是外部加入,其他都是小米集团高管或内部转岗。 依靠这些底气,和电动车市场发展的动向,雷军此时也开始变得相对乐观起来,他相信汽车也有终局,会像手机一样赢家通吃,只有做到全球前五才能活下去。 所以雷军也拒绝风险投资,由小米集团出资造车,定下首批投资 100 亿元人民币,未来 10 年投资 100 亿美元的计划。 3:降低出错概率,先守正再出奇 在传统车企里,一台全新车型的整车开放周期通常在 4-6 年,甚至更久。但小米满打满算仅耗时 2 年多一些的时间,完成了工程分析和设计、产业化批准、模具开发、试验验证等一系列环节。 首车保守开发、后期加快迭代是多数新造车公司的策略,比如特斯拉初代 Roadster 底盘改装自莲花 Elise 跑车;理想 ONE 选了烧油的增程路线;小鹏 G3 试装车套壳雷克萨斯 NX。 所以李田原设计的初代造型因为太过“出奇”被毙掉,雷军反复强调“我们要造一台好看的车”,都是为了降低犯错的概率,造车不单单是把一台车造出来,更要想清楚怎么卖出去。 酷似 Taycan 的 SU7 其实在亮相初期没有得到太多人对于销量方面的认可,以当时的眼光来看,投放一台运动纯电轿跑到市场本身就是吃力不讨好的:细分市场太小、绕不开的 Model 3 、卖不过同价位 SUV……但少有人为同价位卖得相当不错的豪华品牌燃油车型做竞对思考。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SU7 不仅仅是抢占了类似定位的纯电车型市场,还占领了很大一部分“3/4/C”潜客们的心智——买一台廉价 BBA 车型和买一台话题度更高,配置更舒适,并且更好看的车型。大部分人选择了后者。
最后编辑于 · 2024-07-22
  • 全部评论{{detailStore.commentnum}} 条
  • 只看作者
  • 最热
  • 最新
  • 最早

「待审核」

{{ comment.relativeTime }} 已被赞赏 {{comment.integral}} 积分 回复

暂无相关评论

发表一下个人看法吧
写评论
积分赞赏
点赞
评论区
  • 编辑
  • {{is_favourite ? '已收藏' : '收藏'}}
  • 举报
  • 加入黑名单
  • 删除
  • 取消置顶
  • 置顶推荐
    • 6小时
    • 12小时
    • 24小时
    • 3天
    • 一周
    • 长期
  • {{digest?'撤销精华':'设为精华'}}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