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先生
12小时前

这次小米 SU7 高速 NOA 遇到的事故,围绕大家关心的几个问题,和大家讨论: ★激光雷达有真实作用吗? 对于很多障碍物的识别,夜间激光雷达的处理优势肯定占优。 这次发生的是没有激光雷达的版本,视觉感知压力肯定是巨大的。 特别是高速上这种超远距离、夜间、速度还比较快的前提,事故发生时还不是静止障碍车,而是一堆复杂的障碍物目标,目标体积可能还比较小,且复杂,对于摄像头识别有很大压力。 ★除了摄像头,车身毫米波为什么没有发挥作用? 毫米波本身识别静止障碍物也有缺陷。 除了摄像头,另一个传感器毫米波也没发挥很好的作用。 毫米波本身分辨率不足,对相近的物体没法精准识别区分,也没法识别太远。 其次毫米波雷达本身缺乏高度信息,也就是分不清障碍物是广告牌还是真实的地面障碍物,所以毫米波有时候会对路面反射回来的静止物体做杂波过滤,过滤一些速度为零的信号,导致毫米波对这种远距离的障碍物,识别效果较差,没有起到实质效果。 ★为什么系统反应较慢,最后才有刹车动作? 智驾的预测计算,也要有距离。 比如大脑要利用 10 帧或者 20 帧的时间来追踪、计算一个物体的速度,但这个累积实际有一个时间差,比如前 10 、20 帧的信息作为参考,但比如前面突然个静止车、或者障碍物速度显示为 0 时,这时候系统计算的平均值可能不一定 0 ,计算有延迟,没法瞬时做出对应的计算,这样控制可能没有合理的时间,也没法有效的刹停。 按照这次信息看,2 秒发生的预警,速度约为 97km/h,那这时候障碍物距离大概为 64 米,也就意味着 2s 前系统已经开始感知到这个障碍物了,但明显没有刹车距离。 ★为什么 AEB 没有触发? 还是目标物的问题,先不说障碍物是否在视觉训练过的数据以内,AEB 的触发本身也会对小型、或者路边的静止物体做过滤,来避免误检的情况。所以路边这种路障很多时候不在 AEB 的启用范畴。 而且 AEB 的触发问题和这次 NOA 遇到的问题类似,本身视觉感知距离不足,加上没有达到 AEB 触发的条件, 2s 的时间没有足够的响应时间。 其次 AEB 的响应和驾驶员接管的逻辑会有冲突,这次人员有接管,AEB 有可能在驾驶员接管后会优先响应驾驶者的操作,可能不会再介入。 ★这次为什么说不仅只是一个障碍物识别? 从这次小米官方透露的信息看,这次识别的不是普通的障碍物避让,是涉及到改道,并且是改道到到逆向车道。 这个识别可能不是简单的避障,或者偏移。而是涉及感知、避让、规划多个链路一起,计算链路更加复杂,完成改道对系统时间的要求要更高。 ★标准版和高阶版除了激光雷达,还有哪些差异? 标准版和高阶版算法的研发,可能有代差。 标准版除了不带激光雷达外,在车企研发上,标准版和高阶版可能会有代差。 标准版一般能力上限只有高速、LCC 等,所以一般车企会切进 Max 版做高阶的研发,一般进入高阶后,就会和标准版架构慢慢形成两套架构,所以标准的算法也和高阶版的算法能力会有不同。 ★ 这次事故为什么小米有详细数据,真实度高吗? 这证明了 EDR 开始起作用。 到底是人驾还是智驾的“错误”,现在有更先进的数据记录系统作为“黑匣子”兜底,这次小米也公布了秒级的关键时间节点,能够更清晰的还原事故过程。 ★我们应该敲响哪些警钟: 1、高速 NOA 绝对不是一个小的技术方案,这也是我们一直做 NOA 横评的目的。 因为高速 NOA 已经慢慢走进千家万户,更像当时的 LCC 了,逐渐变成标配功能,使用群体更大,但是大家对于智驾使用范围的理解不同,我觉得高速 NOA 的研发更要重视。 2、其次小米这次的 NOA 涉及到借车的问题。 我们知道小米的智驾开启条件已经非常苛刻,比如它的方向盘检测从来没有降低检测频率,而且新手要跑完 1000km 才能开启高阶智驾,但是如果借车,可能这个条件就只跟车不跟人,借给其他驾驶者就没了限制,所以借车人关于智驾的叮嘱,我们也要非常重视。 3、主动安全的开发应该成为重点。 主动安全的开发,其实和智驾没有关系,它是独立成长的路线,这条路和智驾应该并行。大家做好场景化的同时,也呼吁提升主动安全的真实投入。甚至有激光雷达的加入,对于用户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4、辅助驾驶决不是自动驾驶。 高速的辅助驾驶很容易给很多用户带来误区,接管小、场景少,会导致过渡信赖。但高速的发生所带来的连锁问题是巨大的。大家莫轻视! 对辅助驾驶不能过渡信赖,要时刻保持注意力,随时接管!多休息!

小米社区 小米SU7高速碰撞爆燃事件细节

德卤爱开车
昨天10:43

日产国内 新能源团队 被赋予了很大的自主空间。 上个月有机会和他们团队交流过一次,不管这是哪个领导做的决策,都要点个赞。 日产知道自己之前的动作是偏慢的,所以在成立新能源团队之后,应该是想明白了至少从整个大日产来讲,我必须要试一试。 这就很有趣,试一试 是多少传统合资没有想明白的,或者说想明白了,国外管理层不信任和不同意,又或者考核指标还是之前的。 总之,所有的动作都不是很整齐划一。 从产品 - 用户,这中间在大部分团队里都是黑盒,销售、营销、服务 都不是太明确,又或者说不是不明确,是每明确一个环节,都需要成本。 对,话题来到了这两个字:成本。 但要不要做,它不以成本转移。你又必须要做,日产新能源团队拥抱现在的社交传播,开始认真思考现有的销售、传播、用户运营 的新策略与考核机制。 这就是 空间 的体现,其实主要在于考核机制,这里面不太有标准答案,需要日产团队自己摸索,但如 @新出行贺磊 磊哥所说,想永远比不想 要强。 关于 日产 N7,也之前沟通的时候我体验过这款车,大家很喜欢用结果先去对这款车有一个评价,比如 N7 能不能卖好。 我的天啊,在目前的中国市场,上一台车能够有一个准确的稳态销售预期的车企还有多少? 所以我也很难说 N7 的销售预期,主要是我不太会预测。 但 N7 的主要任务当然除了销量,还有为日产提供一个重新介绍自己的机会。 合资的智能化烂,这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快变成 固定范式 了,如果你看到 N7 或许会有一个新的改观,其实很多合资的产品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合资品牌之间最应该做的应该是,借着合资『队友』的起势来进一步介绍自己,一起来打破固有认知,集体先出线在各自 battle。 N7 需要持续运营,建立起自己的社交媒体的好评,这个资产在后面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起着很大的作用。 这最终都要回归到整个大日产团队的整体考量,考验领导的时刻来了。

东风日产N7社区 东风日产N7

广林同学
前天13:27

很多人觉得,极氪007GT是007车型的一个猎装版,仅此而已。但体验后发现完全不是一回事,无论是底盘,内饰,造型上都是非常“个性”的,至于为什么解密再和大家说 这款车型我觉得更应该对比的应该是极氪的001,因为这可以说是极氪猎装家族的第三款车型了,所以他的设计思路基本都是在猎装这个品类去衍之前生的。 之前007GT的官图也曝光了,很多小伙伴可能觉得这款车的造型比较一般,我觉得主要的原因是车头没有拉长(实际是车偏高),视觉中心比较靠前。 但是实车上看007GT的线条还是非常好看的,特别是尾部那两个顶部扰流板,非常有设计感。 细节和硬货太多了,这里先和大家说这么一些吧,对了这车四月上旬上市,上市交付。

+1

极氪007GT社区 极氪007GT 极氪007 极氪001 极氪DX1E 极氪9X 极氪7X

小马
前天10:42

猜价格赢挂脖风扇|猜方程豹 钛3预售价格区间 3月31日19点正式开启“方程豹 钛3预售发布会”作为比亚迪旗下最潮最好玩的车型,基于EVO平台打造的纯电新车,拥有双电机四驱,搭载72.9/78.7的电池,最高时速可到每小时210KM。这样的方程豹 钛3的预售价格区间会是多少呢? 大家结合个人对这台车的预期和目前的市场情况,在评论区留下预测,你认为方程豹 钛3预售价区间是多少?(精确至小数点后2位,如XX.XX万至XX.XX万) 【奖品设置】 1、最快最准的预言家送出价值74元的「向物 挂脖风扇 - 冰夏」 2、随机抽取3条评论区的留言送出「66积分」 竞猜截止时间:3月31日 19点(发布会开始) *活动结束后三个工作日内开奖。 🎁扫码图4回复“方程豹”即可进入“新出行-方程豹交流群” ,关注这款车的朋友进群一起交流探讨。

方程豹 钛3社区 方程豹 钛3 方程豹钛3预售发布会

孙少军
前天08:41

#秦L EV新车上市一线销售周报#具体情况如下: 1,订单情况: 均店新增订单:8~10个 进店量占比:20~30% 需要注意: -上市后价格符合客户预期,新增进店持续稳定,部分门店销售自己也下单。 -展车3月初到店,订单已开始交付,试驾车陆续保险上牌,部分客户在等待试驾。 2,客户画像:25~30岁,男性比例:70~80%,置换比例:40~50% 需要注意: -家用为主,年轻家庭第一台车或家庭的第二台代步轿车,喜欢秦L EV的质感。 -男性比例较高,对车比较了解,关注比亚迪平台变化,关注智驾和动态体验。 3,配置选择: 40% 545超越 30% 545卓越 30% 470领先 外观颜色:茶晶灰(主销) 内饰颜色:玄武灰(主销) 需要注意: -基本都选择545长续航版本,关注充电功率和动力加速,车辆配置更愿意选择高配。 -外观颜色选择基本跟新车资源直接相关,客户需求不明显,内饰颜色更喜欢玄武灰,认为更耐脏。 4,竞品对比:10个竞品,5个比亚迪各车型 3个对比小鹏mona 1个对比埃安RT 需要注意: -大部分客户没有明确其他品牌竞品,只考虑比亚迪,就是在车型之间做选择,对比燃油车比例已经很少。 -对比mona 03客户整体偏年轻,关心智能座舱和智能体验方面,选择秦L EV更看重外观和后排空间。#汽场全开##新能源锐评#

比亚迪秦L社区 比亚迪秦L

老汤哥Tango
2025-03-30

#老汤哥讲技术##跟着老汤哥学造车# 周末来说一说为啥 MEGA没有电吸门吧,好久没写小作文了 MEGA没有电吸门应该是用户们最遗憾的一点了, 虽然用惯了没啥问题,但是如果是从L9升级上来,会不大习惯,像我这种同时开L9 和MEG A的人、就更不喜欢了… 在最初设计MEGA的时候,其实是有电吸门配置的,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研发,我们发现面临一个严重的问题: 因为MEGA是一台MPV,需要尽可能大的内部空间,所有车头非常短,和 L9 相比,车头短了 10多厘米, 这样 吸能空间少了10多厘米…. 然后, MEGA 因为大电池,虽然已经用了非常多的铝,车身铝的占比没记错差不多47%,底盘也都干成了铝,我之前说过一个观点,用铝的第一驱动力就是减重,所以大家会发现,纯电车用铝会特别多…. 在用铝量特别大的情况下,MEGA依旧比L9 重300kg左右… 这样问题就来了 , 我们需要MEGA在中保研碰撞一定是最安全的G+ 成绩,因为MEGA是为家庭打造的. 但 大家知道:碰撞能量是 和重量成正比的, 重量又大了300公斤,吸能空间又少了10厘米 原来的像L9 一样 靠A柱和门槛 的两条碰撞受力路径就不够了,我们没有办法在只有2条碰撞传力路径的情况下让MEGA获得和L9 一样的最安全碰撞结果… 坦诚的说, 当时我们面临一个选择, 是选择 小偏置碰撞的时候做到零缺陷的 G+, 也就是不允许门框变形,牺牲电吸门,在门里面加一根 SOB梁, 还是选择 电吸门这个配置,接受碰撞安全降级到G 而不是G+, 安全降级到G的话门框可能变形,而门框变形很有可能导致门无法正常打开… 研究能不能电吸门和G+ 兼得花了很长时间,但发现当时的技术无法共存后,最终的共识的选择没有花太多时间. 大家很快就共识选择了“安全” 理想汽车做产品的时候,有一个判断原则: “更安全,更舒适,更便捷,更精致” 它们四者是有顺序的,如果有冲突的 舒适和便捷需要为 安全 让步的… 电吸门这次就是典型的, “便捷”为“安全” 让步.. 电吸门是一个锦上添花的配置,但G+ 的碰撞是一家人的安全的底线.. 那为什么 电吸门和 门里面的SOB梁不能共存呢,其实原因也比较简单,之前行业内所有的电吸门都没有考虑过门里面有SOB 梁, 有了SOB梁 电吸门的锁布置不下了, (我不知道MEGA是不是第一个在门里面用一根SOB梁的车型) 以上就是MEGA没有电吸门的原因….. 坦诚的说,MEGA没有电吸门,虽然有点遗憾,但我倒是不后悔。 不后悔是因为当时是保了碰撞安全,保了MEGA最高等级碰撞结果, 遗憾的是,的确没有电吸门,用起来有些遗憾… 所以,如果在2023这个时间点, 再选一次,我觉得我们依旧会做同样的选择…. 盔甲穿上, 以上为我个人观点,如果你和我有不同意见、以你的观点为准… 图一是 中保研的碰撞评价规则图,大家可以看到上铰链处是“测试点”,需要碰撞后测试变形量 图二是 MEGA和 L9 的传力图 图三: MEGA 中保研主驾,副驾双侧小偏置碰撞后门框变形图…

理想MEGA社区 理想MEG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