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6终于要上市了,G6的配置和价格又一次成为了讨论的焦点。
关于小鹏未来的策略和G6的定位,个人认为是领先技术平台下的性价比,极致性价比。扶摇2.0平台(CIB, 800v, XNGP),这是领先的技术平台。但除了扶摇2.0平台之外的一切,都应该是面向性价比,各种舒适配置最多提供选装而非标配。
仔细研究过G6内饰的各位应该都明白:G6就是一款完全面向性价比的车型,无论是外观还是内饰,都是为了在有限空间内提供最大程度的功能而设计。所以,G6不是为了挑战技术,而是为了挑战成本。当然,小鹏的供应链管理能力确实还算不上业内领先水平,所以即使小鹏竭尽全力,但成本还是压不到满意水平的话,也希望车主能多一些宽容:小鹏这次已经尽力了。
下面汇总一下之前的文章,再根据最新的信息做一些观点补充:
观点补充:小鹏G6 不应该去对标 特斯拉,而应该专心讲好自己的故事。G6如果一定要对标一款车型,那就应该对标P7i,因为G6的目标客户并不是考虑购买特斯拉的客户,而是考虑购买P7i的客户。
事实上,大部分客户都不是直接奔着 Model Y 去看特斯拉的,而是因为特斯拉的品牌,去看 Model 3 的。而客户认可了 Model 3之后,发现只要少量加价就可以买到 Model Y,于是最终选择了 Model Y。所以,虽然 Model Y 的销量远高于 Model 3,但任何车型直接对标 Model Y 的意义并不大。
同样的道理,大部分客户也不是奔着 G6 去看小鹏的,而是奔着 P7i 的颜值去看小鹏的。看过 P7i 之后,部分客户可能会担心 P7i 的空间不足而放弃 P7i,这部分客户才是 G6 要全力争取的目标客户。
观点补充:从市场角度来讲(不考虑成本),如果G6起步价定在22.99+,那客户会认为小鹏不仅违背了20万-30万价格区间的承诺,还预留了两万的降价空间,所以这样的定价后续会非常被动。如果580Pro的价格确实压不住,那小鹏就算搞个根本不存在的580Plus,也应该尽量占住20.99这个价格区间。
此外,所有超过1万的权益方案,我都建议砍掉1万权益,直接降低1万车价。从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哪怕砍5K权益,降5K车价都是能够直接有益于G6销售的。。。
番外篇二:如果G6真的没有755Pro,能不能提前和市场进行充分沟通?
观点补充:个人并不认可所谓的“智驾熟了”,更不认可那些乱七八糟的水果广告。从现实的市场角度考虑,无论是从小鹏的销售数据,还是从友商的销售数据,智驾离大规模普及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现在这个时点宣传“智驾熟了”,根本不会被市场和客户认可。当然,如果小鹏一定要宣传智驾,那定位就应该是面向那些愿意尝试新技术的技术领先者,随便来了“领先者一直领先,追随者只会追随”也比现在这个“智驾熟了”更好。
此外,无论是技术原因还是非技术原因,所有没有755Pro的配置方案我都坚决反对,因为这是违背客户需求的配置方案。如果小鹏真的选择不提供755Pro这个配置,那就应该提前和市场进行充分沟通,而不是等到产品上市之后被客户追着问:755Max我不要激光雷达,能不能再降两万?
大家都希望G6上市能大卖,所以这个六月,小鹏一定要支棱起来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