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说成功的背后是一段充满挑战与努力的历史,但也是一个个失败者所铸成的石板路。
极越汽车的“闪电式”暴雷,让我不仅感叹,仿佛时间倒流,以往发生过的事情又再次重现:高合、威马、前途、天际......
它们就像划过夜空的流星,短暂地绽放光芒后,便快速消散于黑夜之中。

自 2014 年特斯拉向中国第一批中国车主交付 Model S 以来,中国本土的造车浪潮已整整十年。前赴后继的造车者们,一面是令中国汽车制造业焕然一新,另一面是“大浪淘沙”的锋芒毕露。
虽然“强者恒强” 的定律一直存在,但也不妨回顾细数一下,已经出局的新势力们,它们到底做了什么吧。
1 |天际汽车
- 时间:2015.06-2024.08
天际汽车成立于 2015 年 6 月,比理想还早一个月,比蔚来和小鹏晚不到一年时间,可以说是最早的造车势力之一。
公司最初其实是以“电咖汽车”的身份运营,曾是乐视汽车旗下三大电动车品牌之一,主要定位微型电动车市场。

随后在 2017 年,乐视体系因资金危机陷入困境,不得不退出电咖汽车。尽管面临困境,电咖汽车依然在同年 11 月推出了首款微型电动车 EV10,成为造车新势力中较早实现交付的企业之一。
然而,受制于早期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需求和趋势,微型车难以在市场立足生,最终无疾而终。

之后,在原上汽大众总经理/上汽集团副总裁张海亮接手电咖汽车后,将公司战略定位从原有的低价微型车领域调整为主打中高端领域。
2018 年,电咖正式发布高端品牌“ENOVATE天际汽车”,次年 3 月将电咖汽车更名为天际汽车。
随后的 2020 年至 2021 年间,天际推出了两款车型:中大型 SUV 天际 ME7(售价 26.98-28.98 万元)和紧凑型 SUV ME5(售价 14.99-15.99 万元)。

但销量始终不佳,据乘联会数据显示,2021 年和 2022 年,天际汽车年销量仅为 1778 辆和 5321 辆,未能取得突破。
也正因如此,在资金紧缺与销量低迷的压力下,从2021 年开始,天际就屡屡被爆出拖欠工资、高层离职、拖欠供应商货款等负面消息。
虽然在 2022 年到 2023 年期间,天际汽车获得了沙特 Sumou Holding 的合资合作项目以及 7.5 亿元的融资。但只不过是让天际多存活了一段时间,难以实现自救。

最终,天际汽车于 2023 年 4 月陷入停产停工的困境,并在 2024 年正式申请破产清算,宣告落幕。
2 |威马汽车
- 时间:2015.01-2023.10
威马汽车的一路,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开局大顺,急转直下。
威马汽车同样成立于 2015 年,创始人是沈晖,曾在吉利集团担任集团副总裁,带领团队完成中国汽车工业历史上最大海外并购“吉利收购沃尔沃”,并负责重组沃尔沃全球的治理架构,后又担任了沃尔沃汽车集团中国区董事长。

威马汽车 CFO 张然曾任职吉利集团 CFO;联合创始人林立刚,曾是吉利收购沃尔沃谈判成员,熟稔国内外企业财务管理以及资本运作;威马汽车合伙人兼首席运营官徐焕新,曾在沃尔沃主导过新能源技术。
从威马这创始团队来看,可以说是当时所有新势力当中最具有造车基因的车企之一,这在一开始就极具优势。
威马创立之初,就宣布要自建工厂。自 2016 年 8 月起,威马汽车在总部上海以外的浙江温州和湖北黄冈建设了两座生产基地,“自建工厂”模式给资本提供了巨大的安全感和想象空间,没有产能焦虑。
所以,有着重资产战略的威马在融资时相当顺利。

随后威马在 2018 年上市了首款量产车型 EX5,在 2019 年也继续发布上市第二款车型 EX6。
根据乘联会显示,威马从 2019 年开始交付,2019、2020、2021 年销量分别为 1.68 万、2.24 万、4.41 万辆,虽然现在看起来并不起眼,但是要知道 2019 年 1.68 万辆的成绩在当初是位列造车新势力销量排行榜第二了。

然而没想到的是,2021 年的巅峰紧接迎来的却是丧钟。
事实上,从 2020 年开始,威马就因为电芯质量问题引发的自燃事件频繁见于报端,随后也再次爆出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对车辆进行锁电等舆情,此时威马口碑也直转而下。

虽然在 2021 年,威马顶住压力,推出了第三款量产车 W6,以及面向低端市场的 E5,但此时已经无济于事。
来到 2022 年下半年,威马汽车传出降薪、停产、总部大楼拖欠租金、经销商大面积退网等负面消息。而 2022 年的年销量下降至 2.9 万辆,同比下降 33.3%。

到了 2023 年,威马也曾经想过借壳 IPO,但失败了。同时,潜在的 RTO 合作企业 Apollo 出行也宣告终止收购威马。在随后的一个月,威马汽车正式向相关法院申请破产审查。
3 |前途汽车
- 时间:2015.02-2023
同样成立于 2015 年的前途汽车,也是新势力当中的元老级品牌之一。
前途汽车的母公司是长城华冠,一般人可能不太了解,这是一家为整车厂提供全流程整车设计开发和服务的公司,从这也能看出,前途汽车的诞生并非是偶然。

早在 2007 年,长城华冠就参与过萨博、北汽、长丰等传统车企的电动化改造项目;2010 年,长城华冠成立了电动车技术部;2011 年,通过对传统车的纯电动改造实验,积累了核心三电技术。
并且在 2008 年,长城华冠推出过一款双门概念跑车“天蝎”;2012 年推出了“红蝎”第三代产品,它也是后来前途 K50 的雏形。

那么基于以上这些积累,最终在 2015 年 2 月,前途汽车成立,并且一开始就要造跑车,施行高举高打战略。
随后,前途汽车以“闪电战”般的速度,仅用两个月时间,首款车型前途 K50 的工程样车便完成了在上海车展的首秀。最终在 2018 年,前途汽车首款量产车型 K50 于 2018 年正式量产上市。

百公里加速 4.6 秒、最高车速超过 200km/h、NEDC 续航 380km、全铝合金框架式结构、碳纤维外覆盖件等硬核参数,给当时尚未兴起的新能源车市打上了一针强心剂。
可惜,药打猛了。高达 75.43 万的指导价和 68.68 万的补贴后价格让消费者望而生畏,不符合现阶段市场需求的前途 K50,上市一年多总销量始终没有超过 200 辆。

首战大败,加上连续几年的亏损,前途汽车在 2019 年 2 月 20 日宣布申请终止上市,同年 4 月 19 日,前途母公司长城华冠也退出了新三板,在次年被爆出资金链断裂,进入了沉寂期。
时隔三年的“停运”,前途在 2022 年突然又开始活跃了起来,宣称获得了来自清华校友和中东的 T 轮融资,并宣布了母公司长城华冠赴美国上市的计划,还开启了城市共创合伙人新模式。
貌似拿到钱的前途,在同年的 6 月发布了第二款量产车——K20,一款玩乐属性的两门两座小跑车,并当即开启了预售,预售价 8.68-14.98 万元。

160kW 前后双电机四驱、零百加速 4.7 秒、前后双叉臂、500km 续航,这参数加上这价格,似乎非常香?的确,在预售后的一个月时间当中,前途 K20 预售订单突破了 2.5 万个。

不过,根据当时的消息称,前途 K20 急着拉订单的行为,多少都指向了赴境外 IPO 这个目的,只不过还是失败了。
最后的结果就是,K20 接连跳票、迟迟未交付, 随后也出现了用户订金退款困难、陷入合同纠纷等一系列的负面消息。
最终于 2023 年,前途汽车再度沉寂,淡出历史舞台。
4 |高合汽车
- 时间:2017.07-2024.08
谈到高合汽车,那不得不先从它的创始人丁磊开始讲起。
相比其他新势力车企的创始人,丁磊的名气似乎并不响亮,但并不妨碍他在汽车圈的资深地位。丁磊曾参与过中美最大合资企业上海通用汽车的创建,也担任过上汽集团副总裁,在汽车行业上积累了深厚的行业洞察与经验。
2015 年,创立“乐视超级汽车”的贾跃亭找到了丁磊,希望丁磊能以联合创始人的身份加盟乐视。次年,五十多岁的丁磊正式加入乐视,任职乐视超级汽车联合创始人、全球副董事长、中国及亚太区 CEO。

但谁曾想,两人的“搭档”关系还不到一年,就因为乐视的突然暴雷而终止了。
合伙“被坑”,那就自己单干。2017 年丁磊创建了华人运通,一家专注面向全球的智能交通产业创新型出行科技公司,随后在 2019 年正式对外发布了高合汽车。
当时比较耐人寻味的是,高合汽车和贾跃亭的法拉第未来在诸多方面可谓“神似”,不管是超高端的定位,还是高合首款车型 HiPhi X,仿佛就是把法拉第未来没有做到的,给做到了。

随后在 2020 年,高合 HiPhi X 正式上市,售价高达 57-80 万元。那时还没有比亚迪仰望,自称高端品牌的蔚来、理想看了高合的价格和配置也得沉默。

但别说,在当时 HiPhi X 的销量数据其实还算不错。在正式交付后不到一年,卖出超 6 千台,甚至在 2021 年 12 月卖出过 921 台的好成绩。比同期的奔驰 EQE、保时捷 Taycan、奥迪 e-tron 系列都要好。
在 2022 年 3 月,高合继续推出了第二款“高价”车型 HiPhi Z,整辆车可以说是满满的“高达味”,因此也让高合有着不少的话题以及热度。

但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之下,单依靠吸晴的造型以及高配置,难以支撑得起这个高价格,而高合所面对的也注定是小众化市场,无法形成大规模以及持续性的市场销售。
从 2021 年开始交付,高合 2021、2022 年销量分别为 4237 辆和 4349 辆,几乎没有增长。 到了 2023 年,高合汽车销量出现了明显的颓势,1 月销量为 206 辆,2 月销量 339 辆。
随后在 2023 年 7 月,高合发布了第三款车型 HiPhi Y,售价 33.9-44.9 万元,有意将售价拉低,意图进军普通消费者市场,然而此刻却为时已晚。

造车这一资本密集型行业的特点使得资金问题成为他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难题。长期销量低迷无法回笼资金,未能成功 IPO 募集资金,让高合汽车现金流枯竭。
在 2024 年春节假期结束返工时,高合汽车的员工却收到了一纸停产 6 个月通知书。直到通知后 1 个月,高合汽车还没有解决资金问题,自此开始了停摆。

最终在 2024 年 8 月,高合汽车正式进入司法预重组阶段,而它的故事也落下了帷幕。
5 |爱驰汽车
- 时间:2017.02-2023.11
爱驰汽车成立于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开始蓬勃发展的 2017 年。
不同于诸多半路出家的新势力车企,爱驰汽车的背景可以说是根正苗红,其创始团队有着深厚的汽车行业背景,创始人付强曾在奔驰,奥迪,沃尔沃等知名车企就职,履历堪称光鲜。
在品牌创立初期,市场对于这家新势力也是青睐有加,爱驰先后拿到宁德时代,滴滴等行业巨头的投资,累计融资额超过 100 亿元。与此同时,爱驰走的也是重资产布局,前后建立了整车工场、电池工厂等等。

放眼同时期的造车新势力,家底如爱驰这般丰厚的品牌屈指可数。
但开局一手好牌,却打得稀烂。
自爱驰 2017 年成立以来,成立近 7 年时间,爱驰仅仅推出了 U5 和 U6 两款车型,产品进度十分之慢, 并且产品矩形单一,辨识度也不高。


因此爱驰在国内的存在感一直都不强,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小透明。
根据乘联会显示 , 爱驰汽车自 2020 年开始交付,2020、2021、2022 年销量分别为 2600 辆、3011 辆、4446 辆,这与同期其他的新势力成绩相比,差的甚远。
就当国内销量已经无力回天的时候,爱驰汽车却开辟了另一个渠道——海外市场。从国内偃旗息鼓,到去往欧洲重燃战火。

其实早在 2018 年 10 月,爱驰汽车就在德国公布了海外战略;2019 年,爱驰汽车爱驰 U5 在欧盟上市发售;2020 年 4 月爱驰汽车在欧洲上市并交付用户。
截止至 2023 年,爱驰 U5 已经在海外 20 多个国家开卖,不乏欧洲汽车的大本营德国以及中东发达国家以色列等。可以说是国内第一家大批量出口欧盟市场的造车新势力。

但从 2020 年 4 月首批车型出海到 2022 年 12 月底, 爱驰汽车向海外出口的销量也仅为 6264 辆,难以缓解销量糟糕与资金“后继无米”的情况。
随后爱驰汽车高层人事变动频繁,被曝资金周转难题、欠薪、供应商回款困难等情况。
最终在 2023 年底,爱驰汽车被申请破产重整。败走国内市场后,爱驰汽车欧洲公司正在寻求借壳上市,试图借助海外市场挽救自己,但显然前途无限渺茫。
6|拜腾汽车
- 时间:2017.09-2023.06
要聊拜腾发展史,就不得不说到它的前身——和谐富腾(FMC)。
为了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富士康、腾讯、和谐汽车这三家不同领域的“大佬”在 2015 年,就一起联手投资 10 亿元人民币成立了和谐富腾。

相较于其它从领域跨界造车的新势力,和谐富腾除了有着雄厚的资金和靠山外,它的两位创始人也是汽车领域的资深人士,一位是前宝马集团副总裁、i8 项目负责人毕福康博士,另一位是前东风英菲尼迪总经理戴雷。
不过,和谐富腾的三位「金主」在它成立的一年之后就相继撤资离场,但是这家公司却没有因此而倒下,反而表现得更加坚铤而强大,随后和谐富腾也正式改名成立了拜腾汽车。
拜腾汽车仅成立在一年之后,也就是 2018 年 1 月份就发布了旗下的首款概念车——BYTON Concept。之后开始经过数次融资,拜腾汽车累计融资到了84 亿元资金。

手握人才和资金的拜腾汽车被外界认为拿着一手好牌。
然而,孰不知,公司内部高管不和、内部管理的混乱以及中美多地业务开展过程中的低效沟通,不断拖累着拜腾汽车的造车进程。
而在支出上也被陆续传出豪横,把资金都用在了刀把上,快速扩张的企业规模也让其财务出现紧张,进一步侵蚀着公司的“钱包”。

经过两年的时间,也就是 2019 -2020 年期间,拜腾连一台量产车都还没造出来,两位核心高层毕福康以及戴雷就陆续离职。
后来也被爆出资金链短缺、拖欠供应商货款、国内业务停工停产等舆论。随后在 2021 年被多名债权人向法院申请破产清算,但考虑到给拜腾汽车自我救助的机会,法院驳回了申请。

在此之后,拜腾汽车也曾先后就与富士康的合作、和谐联合基金的重组、KXIN 开心汽车的重组等三个重组方案进行过努力。

但因为投资人与股东及债权人之间利益分歧,最终还是躲不开破产清算的命运,首款量产车也胎死腹中。
作者结语 ... /
当然,以上这些品牌也仅仅是新能源浪潮当中被淹没的一小部分,根据不完全统计,截止 2024 年,已经被淘汰出局的新能源车企品牌已经超过 20 家了。
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品牌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而被淘汰出局,但这也许也是市场竞争中不断进化和成长的过程。
毕竟,每个品牌的诞生都是为了迎合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而生;而某些品牌的消失也都是遵循丛林法则——弱肉强食,不再符合也就没有继续存在的意义。
来到如今,淘汰赛也仍在继续,而留在“牌桌”上的各家车企品牌们也必须不断提升自身实力,才能赶在浪潮前不被淹没。
那么你们认为在这场“造车游戏”中,谁会留到最后?可以在评论区讨论下您的观点。
最近使用
我的收藏
大家上传的表情
最近使用
所有表情
前排沙发空着~
还没有人评论哦,快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