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tailStore.author.is_follow?'已关注':'关注'}}
「聊聊国内供应商之争:激烈、残酷与牺牲」 有时候,深感国内供应商之庆,也深刻感受到供应商之难。 最近见到投入一线作战的朋友,大家都明显很「疲惫」。 我更宁愿说“你们是筛选出来的人”。 当年激光雷达开始主流的时候,一家主机厂选购雷达基本是四家,禾赛、速腾、Luminar 以及图达通。四家代表分别在不同楼层办公室力,主机厂代表依次到每个人的办公室交流。 这样的会议一般持续是时间很长,甚至长达一天。 持续几轮压价后,最终才选择一方。 对主机厂而言,千变万化的市场环境中,谁都不愿捆绑谁。所以大家“争”的也只是现款或者几款车型,大家不知道产品上市交付的量到底怎么样?是不是一笔亏本的买卖? 而对于供应商来说,在残酷的市场中只有拿下更多数量的定点,才是活下来的前提。 特别是前几年,国内激光雷达厂商生存还在刀刃上走着。 时间来到这几年,智能驾驶方案开始盛行。 市场环境已经演进到,在坐的供应商,“谁想亏本卖,就坐下来谈。” “7k?”“5k 的有没有?”“4k的有没有?” 这场“亏本”的交易让方案供应商只有用更低的成本价格才能获得胜算,和激光雷达的单品竞争还不同,方案是一个包,你要把包合着卖、分开卖、单独卖都不同。 有时候和供应商或者主机厂的同学聊天,大家问题出发的角度一般不同,后来其实问题简单,前者是基于产品体验,后者基于的出发点是极致成本。 主机厂有预算投入,自研团队直接拍板就能投入研发。采购则不同,主机厂采购方案需要上报公司的决策委员会,那是一毛钱一毛钱的扣。 所以当时激光雷达+ 2 Orin 甚至 4 Orin 主机厂决策非常直接。但后来的供应商方案更倾向走 1 Oirn +纯视觉路线,其他传感器只是拓充,而且这个装备还要争着上 NOA。方案做不了高阶,基本就被甩开了。 所以最近几年可以看到跑出来的无论是 L4 出身的还是其他科技公司,大家一般在数据驱动、视觉算法都有很强的积累,当然大家都面对一个难题,就是量产交付上花的精力需要更大、更大。 大部分主机厂也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内部团队和供应商团队赛跑。 典型的例如上汽零束、比亚迪、广汽、哪吒、极氪、长城...等,甚至还有大家很多想不到的品牌比如路特斯等等。 很多主机厂对于智驾的理解不同,有的人理解它天生的成本以及研发的投入是“无底洞”+“高风险”投入,有人理解是“投资人爱看”,有人理解是品牌生存的“胜负点”,大家出发点不同。 有的主机厂“尝到红利”,似乎不自研“也还可以”。 有的主机厂在中间犹豫,所以就有了比如投入1-200人研发,逼着上线一个NOA功能... 有的主机厂 24 小时轮休待命,过上了国外两地的节奏,1 天 1 个包逼着功能上线,等反馈。 大家虽然看到的只是一个功能本身,但背后是腥风血雨,一场无硝烟的竞争。但这是属于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史前夜的赞歌与诗章...
  • 全部评论{{detailStore.commentnum}} 条
  • 只看作者
  • 最热
  • 最新
  • 最早

「待审核」

{{ comment.relativeTime }} 已被赞赏 {{comment.integral}} 积分 回复

暂无相关评论

发表一下个人看法吧
写评论
积分赞赏
点赞
评论区
  • 编辑
  • {{is_favourite ? '已收藏' : '收藏'}}
  • 举报
  • 加入黑名单
  • 删除
  • 取消置顶
  • 置顶推荐
    • 6小时
    • 12小时
    • 24小时
    • 3天
    • 一周
    • 长期
  • {{digest?'撤销精华':'设为精华'}}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