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在前面:
1. 昨天看到了IEA官网发布的《Global EV Outlook 2021》,101页内容很全面,包涵全球电动车市场、政策促进与2030年市场预测。刚好可以从更广阔的视角来全面了解一下全球电动车的过去(2010-2020)、现在(2020)以及未来(2020-2030)。
2. 在看完全球的数据之后也会结合国内乘联会的数据,对国内市场总体情况的认知。
3. 结合IEA报告,看一下未来10年全球电动车市场的预测。
4. 感兴趣的可以直接官网搜索下载相关资料,自行阅读。
正文开始:
一、全球市场纵览(以下数据基于IEA《Global EV Outlook 2021》)
图表1:

1. 在过去的10年(2010-2020年),全球电动车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截止20年,全球电动车的保有量超过1100万辆,其中中国市场是最大的市场,存量约550万辆左右。
2. 全部存量中,电动巴士约61万辆、卡车3.1万辆,轻型货车约40万辆,乘用车约1080万辆(请记住这个数字1080万,这是后续数据的基数)。
3. 全球市场的电动车渗透率在4.6%,20年欧洲市场电动车渗透率为11%(其中纯电渗透率6.2%,插混渗透率4.8%),中国的电动车渗透率是5.8%(其中纯电渗透率4.7%,插混渗透率1.1%)。
注:如果大家对国内新能源汽车的主要指标感兴趣,请参考我之前的文章:《三个趋势性指标出现了》
图表2:

1. 在全部乘用车(注意这里的基数是乘用车,1080万辆)按国家细分数据中,纯电动车主要集中在三个区域:中国第一,存量520万辆左右;欧洲第二,存量320万辆左右;美国第三,存量约180万辆(其它区域60万辆)。前三大市场在全球存量市场中占比超过94%;
2. 中国市场上,纯电动汽车存量350万辆左右,插混70万辆左右;欧洲市场上,纯电动存量180万辆左右,插混140万辆左右;美国市场上,纯电动存量120万辆左右,插混60万辆左右;
3. 可以这么说,目前全球最大的纯电动汽车市场就是中国,占比超过50%,比欧洲与美国之和还要多。对应到本次上海车展国产电动车百花齐放的场景也就不意外了。插混车辆目前最大市场在欧洲,与中国和美国之和相当。
4. 从国家层面,美国引领、中国迅速跟进,在纯电动汽车上强势发力,我们用了10年时间成就了全球最大的纯电动市场。而欧洲作为传统汽车的堡垒,自然而言的选取了折中的插混路线,所以欧洲称为插混的最大市场也就不意外了,但可以想象到的是,随着中国电动车市场的快速增长,不出意外的我们大概率在下一个10年成为全球电动车的最大市场(无论纯电还是插混)。
图表3:

1. 2020年全球共注册了300万辆电动汽车,其中欧洲注册了140万辆,中国注册了120万辆,美国注册了29.5万辆。这也是欧洲第一次在电汽车注册绝对数量上超过中国(个人判断,2020年还是受到了新冠的影响,不出意外的话在21年,中国将重新夺回注册绝对数量第一的位置;增速方面,欧洲由于前期基数偏低,最近2-3年大概率还是会超过中国)。
2. 2020年全球增长最快是欧洲市场,主要是由德国、英国、法国以及北欧三国驱动。特别是德国20年增长超过300%,法国和英国增速也吵过100%。
3. 反而是日本作为另外一个汽车强国,在本国缺乏政策引导与市场需求的条件下,处于一个异常尴尬的局面。从丰田、本田和日产的新车应对和市场表现就能看出,日系车企的无奈了。且不说,丰田甚至直接使用广汽的同款车型换标在国内销售(广汽丰台iA5),再结合丰田基于比亚迪的纯电平台开发纯电车型,就是这种情形下日系车企的最佳选择了。
4. 可以这么说,在这次全球迈向电动汽车的大潮中,最大的收益者是中国、其次是美国,欧洲在经历一段时间的挣扎之后,终于回过神来,从最适合自己的插混切入赛道,重新加入游戏;而最大受损者是韩系、日系车企。
5. 如果结合“蔚来”近期正式宣布进军挪威市场的消息来看,是不是更有意思了。
图表4:

1. 从主要市场的销售结构来看,中国市场结构呈现明显的“M”型,集中在中型车和SUV两个市场上,由于五菱宏光MINI EV的热销,微型车的销量也领先与全球,甚至高于传统喜欢微型车的欧洲市场。
2. 欧洲市场结构与中国类似,但相对均衡一些。但最大的区别是,欧洲市场的增量主要是由插混车型创造的。
3. 从全球市场来看,插混车型的续航里程平均在50公里左右;纯电车型的续航里程平均在350公里。从中国市场主销车型的续航来看,主力集中在400公里以上,也明显领先于全球市场。
二、中国当下市场(“乘联会”数据,狭义范围的乘用车)
图表5:

1. 同样也整理了2010-2020年中国汽车市场的主要数据,首先就是总体销量数据。中国汽车销量的峰值为2888万辆,在2017年出现,最近3年里(18-20年),总体销量处于下降通道。即便计算到疫情前的2019年,销量在2577万辆。
2. 中国汽车的总体销量中,包涵着答曰15-20%的商用车,如果扣除商用车仅计算乘用车(就是大众常规认为的轿车、SUV、MPV),狭义乘用车的实际销量水平大约在2000-2500万辆左右。而且,近3年(18-20年)下降趋势比总体销量数据下滑的更厉害(对于狭义乘用车的数据,使用下图乘联会的数据更具有指导意义)。
3. 上图就是乘联会的09年-20年的狭义乘用车数据。可以看出峰值出现在2017年,当年销量在2422万辆,随后3年销量持续下滑,到20年仅仅达成约2000万辆,即便按照19年计算也只有2100万辆,较17年2422万辆下滑了13.1%。
4. 有不少朋友愿意使用2800或者3000万辆,来预估中国乘用车市场规模。其实是有严重偏差的,相对合理的预估数量应该是2500万和2000万辆,请大家记住2500万和2000万这两个数字,2500万代表着中国狭义乘用车年度销售峰值,2000万辆代表着2020年中国狭义乘用车的年度销量。
4. 也请大家注意一点:无论是广义乘用车还是狭义乘用车,最近3年乘用车的销量处于持续下降的通道中。更重要的是目前还看不出有总体销量有重回增长的态势,无论是第一季度乘用车的销量趋势线(上图中红色线),还是侧面的经济恢复数据(最新数据:根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2021年“五一”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2.3亿人次,同比增长119.7%,按可比口径恢复至疫前同期的103.2%;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132.3亿元,同比增长138.1%,按可比口径恢复至疫前同期的77.0%。),均无法验证。
注:关于中国电动车的数据与趋势,可以请参考我之前的文章:《三个趋势性指标出现了》,以及每个月16日前后发布的“新能源汽车销售TOP200榜单”
三、未来10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的预测
图表6:


1. IEA对于未来10年预测使用两种方式,一种属于常规政策引导,另外一种属于相对刺激的政策引导。相当于我们语言体系中的“中性预测”与“乐观预测”。
2. 我们先来看中性预测:以2020年为起点,全球存量1080万辆,预计到2025年,全球存量5000万辆(5年倍),预期到2030年,全球存量1.45亿辆(10年14.5倍);其中,2025年狭义电动乘用车销量在1500万辆左右,2030年狭义电动乘用车销量在2500万辆左右,全球市场的渗透率在10%;
3. 再来看看乐观预测:同样以2020年为起点,全球存量1080万辆,预计到2025年,全球存量7000万辆(5年7倍);预计到2030年,全球存量2.3亿辆(10年23倍);其中,2025年狭义电动乘用车销量在1800万辆左右,2030年狭义电动乘用车销量在3000万辆左右,全球市场渗透率在12%;
图表7:

1. 对于区域市场的未来10年的预测。同样以2020年数据为基础,其中,中国电动车销量(狭义)在100万辆,欧洲在136万辆。
2. 中性预测:到2025年,中国销量500万辆,欧洲销量350万辆;到2030年,中国销量900万辆,欧洲销量750万辆,美国销量300万辆;
3. 乐观预测:到2025年,中国销量800万辆,欧洲销量500万辆;到2030年,中国销量1200万辆,欧洲销量1300万辆,美国销量750万辆;
四、初步判断:
1. 全球电动车全面进入快速发展通道。目前全球存量电动车1080万辆,渗透率在4.6%。预计未来十年,全球存量电动车至少达到1.45亿辆,渗透率不低于10%。
2.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动车市场,目前全球市场分额在50%左右,预计未来10年,至少占据三分之一的全球市场份额。
3. 2020年,中国的电动车销量(狭义)在124万辆,渗透率在5.8%;2021年第一季度,国内电动车延续去年第四季度的良好销售态势,销量突破,渗透率已经达到10%。全年销量有望突破200万辆,年度渗透率将会达到10%的临界点。
4. 预计2025年,中国电动车销量在500-800万辆,渗透率有望达到25%。预计2030年,销量在900-1200万辆,渗透率有望达到40%。
5. 关于中国乘用车的销量,需要重点关注的是2500万的峰值数据和2000万的近期销售数据。由于全球仍旧受到新冠的影响,经济全面恢复的时间周期至少是3年起步,所以对于2025年前的销量预估不易过于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