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入榜世界500强:所有的伟大都是厚积薄发
文章

“这个世界上绝没有一蹴而就的伟大,有的只是厚积薄发后的脱颖而出”。

有人说《财富》杂志发布了28年的世界500强榜单就是中国经济腾飞最好的见证。

2019年至今,中国上榜企业数量已连续四年位居第一。此后中国企业入围数量一路攀升,除了数量,中国上榜企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发展质量更是可圈可点。在汽车领域,作为中国品牌强势崛起的代表,比亚迪在今年成为了世界500强的一张新面孔。

不过比亚迪此次进入《财富》世界500强,其实并不让人感到意外。受今年车市受疫情、供应链短缺压力下,比亚迪以强有力的态势实现逆势增长,上半年累计销售超64万辆,坐稳中国新能源品牌头把交椅。

目前,比亚迪在中国车企上市公司中市值位列榜首;在全球车企中,比亚迪市值仅次于特斯拉和丰田。

不过所有人都知道,当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成为全球同行业中的规模冠军,它们的前面不再有领跑者,创新的叵测与压力成为即将面对的新的挑战。

但比亚迪已经做好了准备。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很多人不禁 的 问,为何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能够实现突飞猛进?

如果用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亮出的态度来回答那就是,“随着电动化进程加速,谁的资源多、供应链更完善、推出的产品优势更大,谁就能赢得市场。现在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

快鱼吃慢鱼。在中国品牌中,比亚迪无疑是最早布局新能源汽车的企业。

早在2008年,新能源汽车还未受到全行业重视的时候,比亚迪就发布了第一代DM混动技术和首款插混车型。此后,历经十余年发展,比亚迪已完全掌握了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电控“三电”核心技术,并实现了多次迭代升级。

能够不断实现技术突破,正是比亚迪从始至终坚持基于创新的正向技术研发经验积累。

财报数据显示,2021年,比亚迪研发投入为106.27亿元,同比增长24.20%;研发人员数量约4.04万人,同比增加31.52%。截至2022年6月底,比亚迪在全球已累计申请专利3.7万项、授权专利2.5万项,稳居新能源车专利榜单第一。

通过掌握电池、电机、电控及芯片等全产业链核心技术,比亚迪实现了产业链自主可控和创新链标杆引领。

这里不得不提的是,比亚迪独具慧眼 的 认识到了,芯片行业对于汽车产业的重要性。

自2004年成立比亚迪半导体以来,就将更多精力放在研发功率半导体和传感器上。在2008年,比亚迪以1.7亿元的价格收购了宁波中纬半导体公司,可见其眼光之独到,之后比亚迪又打破了国外IGBT芯片的垄断,量产首款国产车规级MCU芯片。

截至目前,比亚迪半导体已经装载了超过500万个MCU,超过50万辆整车。另外,比亚迪半导体在IGBT领域已经成为仅次于英飞凌的全球第二大半导体公司,不仅可以自己供货,还可以出口。

所以在去年汽车行业爆发缺芯潮后,王传福自信地说:“由于提前布局芯片自研,面对全球汽车行业缺芯停产问题,比亚迪丝毫没有受到影响。”

与此同时,研发上的不断加码,使得比亚迪已拥有超安全刀片电池、DM-i超级混动、e平台3.0、IGBT4.0等一系列颠覆性的核心技术,给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带来革命性变化的同时,比亚迪也在这个机遇中实现了技术、产品和市场的爆发。

尤其是刀片电池的推出,解决了市场最关心的安全痛点,前不久推出的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和iTAC技术更是将比亚迪的科技推向一个全新的高度。得益于CTB技术的优势,搭载CTB技术的e平台3.0,在安全、操控、高效和美学方面都实现了新的突破,赋予比亚迪整车更强的性能表现。

可以说如今比亚迪一系列的成绩并不是偶然,无论是销量、市值还是营收,能有如此跨越式的发展,都离不开其强大的产业链。

目前,比亚迪通过不断创新,已形成了全产业链闭环,拥有汽车、轨道交通、新能源和电子四大产业,成为为数不多入榜世界500强的新能源整体解决方案企业。

而在新能源车全产业链核心技术赋能下,比亚迪深耕自研技术,坚持走品牌向上之路,以强势的产品力,改变了消费者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印象,也让比亚迪如今已经走上了技术爆发式发展的“快车道”。

所以12年前王传福的这句“未来引领汽车市场的,不是美国人,不是德国人,而是中国人”,今天再看显得意义非凡,而比亚迪的“腾飞”之路也还在继续。

“未来全球一定有比亚迪的声音”

要想成为真正全球汽车企业的领军者,光靠中国市场显然不够。所以在比亚迪制作的500强排行榜海报上,特意标注了一句Slogan:“不只世界500强,产业不只有汽车,业务不只在中国。”

就是这句Slogan,也将比亚迪接下来——“全球化”的发展计划展露无疑。

其实“全球化”对于中国车企来说并不陌生。对于中国车企而言,海外出征的开端可追溯到1957年,当时,3辆解放牌大卡车驶出国门,实现了汽车出口“零的突破”。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多家中国车企都宣布了全球化战略制定。特别是随着中国品牌在产品、技术和服务等方面逐步发展成熟,正积极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更为中国品牌扬帆出海提供了更充足的底气和实力。

不过在新能源汽车时代,中国品牌也面临着一个待解问题,那就是尚未形成一个世界级的汽车品牌。由于前期部分出海车企尚未建立品牌塑造意识,只做短期出口贸易,出口的产品也多以中低端产品为主,出口市场也多为非洲、南美洲和中东等新兴汽车市场。

尽管销量数据表现不错,但这种“出海”方式,只让全球用户感知到了中国汽车的部分实力,并未对中国品牌有深度认知,中国汽车亟须打造真正全球化的品牌。

面对这一窘境,比亚迪出海之初就选择了一条荆棘纵横的“品牌出海”全球化发展路线,通过全球化技术研发、销售,做好全球化品牌经营。

能力到了,机会自然随之而来。

7月21日,比亚迪宣布正式进入日本乘用车市场,并亮相元PLUS、海豚和海豹三款车型。众所周知,日本都是全世界最封闭也最成熟的汽车市场之一,本土品牌在当地占据超过90%市场份额。

根据2021年日本乘用车销量统计,销量前20名的车型都由日系三强包揽,就连在欧美中等市场风生水起的特斯拉,同年在日本的销量也只有5,200辆。

所以此次进入日本市场对于中国品牌来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更代表了中国车企真正有了在发达国家市场中“扳手腕”的勇气和实力。

不仅如此,在“出海”的过程中,比亚迪的新能源车还一举扭转了此前中国品牌出口以中低端产品为主的不利局面,例如作为比亚迪首款“战略出海”的全球化乘用车元PLUS在海外的售价比国内高了1/3,前一段时间大量出口挪威的唐EV,售价国内整整比国内多了13万。

可以说,比亚迪在出海过程中品牌溢价大幅提升,这就意味着中国的新能源车出口不再以廉价为市场切入点,而是以超高的产品力和较高的品牌溢价去征服消费者,从而打入海外市场。

不止日本市场,比亚迪业务早已在全球范围里多点开花。

2010年,比亚迪提出了“城市公交电动化解决方案”,并开始大力发展电动巴士。2012年,比亚迪获得欧洲首个电动巴士招标订单。此后,比亚迪电动巴士大举进军欧洲、北美、日韩、非洲和拉美地区。

目前,比亚迪新能源汽车足迹已遍布全球六大洲,7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400个城市,与全球众多商业伙伴建立了牢固的合作关系,积累了良好的市场口碑。而在接下来国际化推进过程中,比亚迪还将以开放的姿态拥抱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今年,比亚迪再次入选美国《时代周刊》,成为2022最有影响力的100家企业”(2022 TIME100 Most Influential Companies)之一,被评为“行业巨头”(Titans),是榜单上唯一中国车企。

时代周刊给出的上榜理由,中国汽车市场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电动汽车行业的竞争已经开始,而比亚迪正在其“扩大电动交通规模”(Scaling Electric Transport)战略下全速前进。

经过27年对绿色梦想的坚守,比亚迪用行动印证了“这个世界上绝没有一蹴而就的伟大,有的只是厚积薄发后的脱颖而出”。也正因如此,就像王传福始终坚信的那样,“未来全球一定有比亚迪的声音。”

写评论
积分赞赏
点赞
评论区
  • 收藏
  • 举报
  • 加入黑名单
回到顶部
  • 全部评论0 条
  • 只看作者
  • 最热
  • 最新
  • 最早

前排沙发空着~

还没有人评论哦,快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