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特斯拉Model 3置换小鹏G6的原因,以及两车的使用感受
文章

一.置换原因:

表面:这是计划外的置换,家人在小鹏工作拿到了展车优惠,考虑半小时后在仅商场静态体验过十几分钟还没试驾过的前提下就决定,毕竟置换成本极低。以下是我对G6的初印象,我具体是

m3 21款标续 (55度电+5.6s+阿童木芯片+无选装+黑外黑内+18寸轮毂)

G6 580 Pro (66度+6.6s+XPilot无激光雷达+橙外黑内+20寸轮毂)

深层:我至今仍很爱m3,或者说我爱的是:动力操控不错+尺寸紧凑空间够用+智能化在线 的四门轿车,比如我也很喜欢ET5系列。所以我置换的最核心原因是m3马上改款了 。目前仅确定外观变了、电池变了、换了新方向盘,加了座椅通风和氛围灯等,虽还没体验实车不知道提升多大,但马上成为老款这件事我还是挺介意的,而且折旧会更快。故 先低成本置换G6,享受当下最先技术,并保留以后再置换其他新车的灵活性 (没准以后换回新m3) ,毕竟近几年新车迭代速度实在太快了。

二、用车感受对比
1.外观:现款Model 3已是7年前发布的造型,但我觉得还没过时,甚至新款谍照都觉得没现在的好看。我的改了白色膜+亚黑轮毂+白卡钳,至今仍很喜欢这搭配,当初没+1.6w选白外白内现在回想有点后悔。但车衣帮我抗下了多次其他车的剐蹭,至今仍是全车原漆,也算物有所值。
而G6的造型我开始不喜欢,看习惯了还可以。展车只有橙色可选 (主推的限时免费车漆),而我想要银色,万幸选了20寸轮毂。总之审美是主观的,因人而异。

2.内饰:m3内饰虽被称为毛坯房,但极简设计深得我心,车上习惯除了纸巾等必需品外啥都不放,后备厢都是常年空着,且内饰虽是假木+仿皮,但搭配和选材都不错,总体非常满意。
G6同样觉得不如m3现款,主要是方向盘太丑,且没m3的木纹饰板看起来更素了。其他功能性设计没啥槽点都挺好。展车同样是黑内没得选,我想要白内,但之前家里几台车都是黑内,不至于有心理落差。

3.空间:m3空间虽然真的很小但满足三口之家使用没问题,因为结合续航和使用场景连续驾驶时间一般就2小时左右,空间和舒适性差点忍忍也很快过。我平时安全座椅放主驾后方+副驾调到最前,当大三座用。最大不足是底盘和车身都很低,抱娃进出安全座椅要避免碰头,十分费劲。储物方面前备箱+大后备箱+沉坑足够大,比ET5/海豹/SL03几款明显对标的后来者仍要强一档。
G6乘坐空间就没必要展开了,伪·大三座→真·大四座了。后备厢装载大物更方便,还能和y一样放倒后排形成车床,以后娃大点应该有用得上的场景。但少了前备箱+后沉坑还是挺遗憾的,没地方放球鞋篮球等非高频物品
另外,整体环境隔音和电机噪音都明显优于m3

4.座椅: 舒适性完胜m3/y,材质更亲肤柔软+头枕可调+后排坐垫够长+靠背可大角度调节,但座椅通风效果再强点就更完美了。但m3前排座椅我也挺喜欢,运动取向很贴合我这种中等身材。家庭用途G6舒适性优势明显。

5.能耗/续航:m3累计平均百公里电耗12.3度,还是在全程标准5.6s动力模式下达成,很多季节能理论上接近1:1,续航非常扎实新车表显EPA续航为425km,开了4.5w公里后实际衰减+系统自动年降后,充满表显剩410km。但我没车位只能公共快充,一般95-98%就跳枪充不满,实际全年平均下来每次能跑350km左右,已能安心地来回惠州珠海等400km左右的城市 (单次里程长+高速行驶效率高,驱动外的电耗低,实际反而不会比城市工况的里程短)。但我通勤距离83km,实际经常会出现算下来差十几二十公里就能到顺路的充电站的窘境,这时我就会提前用上黄金右脚+降低空调等车内用电,极端情况甚至试过几次大热天高速上关窗不开空调省电苟到顺路充电站。而G6标续充到95%也有440km+(WLTP),实际能跑420km左右,达成率95%,十分扎实,提升有限但大大降低了续航焦虑。但G6网上一顿夸的低能耗我有不同意见,感觉特斯拉不论怎么开,能耗波动不算大,而G6要刻意悠着开才有低于特斯拉的能耗,上下限都更高,二者总体能耗水平接近,目前里程较短后续再详细对比。再次感慨特斯拉技术的先进。(5k公里后更新,WLTP很接近1:1,中低速能耗明显优于特斯拉,高速差一些)

6.充电:没家充我仍觉得广州市区充电真的很方便,在外地也能优先用特斯拉官方超充应急,总体毫无焦虑。而且电池小电耗低,但因特斯拉的大电流方案并非主流,最常见120kw快充桩电流不足,峰值功率只能到90kw内,个人最常用的5%-95%充电场景实际平均用时41分钟左右 (快电小程序订单显示时间为证),补能效率实际上也不低。但800V架构能用尽市面几乎所有快充桩的峰值功率,虽然单次实际用时也省不了几分钟,但结合频次和续航增幅,还是让整个充电/续航体验更进一步。

7.动力/操控:提车前最担心的点,怕比m3降级太多,但实际远超预期。动力下降但响应还行,且体感没那么冲隔音更好,实际更愿意深踩电门,不会觉得肉。底盘滤振干脆利落行程短,在操控和舒适取得了平衡,不知道18寸轮毂体验会不会有差,反正20寸表现非常好。动能回收单踏板模式的调教也已大概接近特斯拉早几个版本前的水平。最不满意是转向方向盘显大(实际外径只大了2.5cm)转向圈数多加上方形设计,超一圈时握持感不够好,特斯拉的2圈不论公路行驶,跑山,或者地库场景,用着都太爽了。还有弹射模式的动力响应是我最想要的,但这模式下又不能动能回收,太可惜。且车辆降速到较低时,这时重新深踩电门,动力响应迟滞很明显,出ETC车道时体验很不好。

8.智能座舱:我的需求是:流畅的车机基本操作体验+可靠的能用的导航+不错的音乐体验,这3点特斯拉已能很好满足,且特斯拉的极简UI设计比小鹏的好看好用太多了。但是随着不断OTA新功能,感觉已接近阿童木芯片的能力上限,AMD版的小程序都没给加上了。小鹏的语音控制公认行业顶流,体验确实很棒,但对我并非促购项。家里全套小米智能家居,但我只会用基本的语音功能,车上同理。仪表盘实际用起来也有点鸡肋,感性层面我更想换成W-HUD。

9.智能驾驶:“无MAX不小鹏”我非常认同,且我身处城市NGP覆盖的广州,但为什么还是要了PRO?开头已提到这是计划外置换,一个是没得选,二是我本非主动选择小鹏的典型车主。而我对智驾的需求是:能力边界清晰的可靠L2 (通勤快速路跟车和塞车放松用)+高速NGP (省内周边城市高速用),这俩PRO版已能满足。且我对驾驶效率有很高要求,全世界的一切辅助驾驶短期内还远比不过人工,不能成为我的高频使用功能。而G6的实际表现,在有限的体验中感觉比特斯拉AP好,加减速很平顺,车身俯仰控制挺好,L2中断支持自动恢复,高速NGP也很稳健,可惜限速始终没响应用户呼声提高至120以上(4.4版已优化),而且变线完必须完全回正方向盘才能激活L2,导致经常首次激活不成功,这点也不如特斯拉便捷。但总体绝对好评。

三、G6的使用槽点
(因提车时间较短,下面提到的问题可能不是问题,仅是我不会用,欢迎网友指正我同步修改)

首先是车机,不满意的地方较多
       左侧dock栏和卡片不支持自定义
       主页键和设置键可以整合,电话的按键和卡片也重复,音乐同理;顶部最显眼x标志可打开OTA界面,也有点浪费
       行车记录仪开关的区别是中间一个红点的有无,关掉时如特斯拉显示x符号直观,开两天才发现原来没激活,且U盘标识和行车记录仪明显是包含关系,可以精简
       首页空调不支持直接开关或快速滑动调节,必须点开二级菜单,且窗口不会自动退出,但应用中心又设置了自动退出的逻辑,一致性太差; 通风加热甚至要进三级菜单 ,或者用首页下拉菜单
       首页灯光图标只能控制自动远光,不能控制其他,且充电时大灯不会自动关,手动点几下关掉后,又没有特斯拉踩刹车自动激活自动大灯的设定,十分别扭 ;  
       没有提供P档下的3D车控,用了P挡后的弹窗作为补偿,且选择不再提示后不知道怎样才可重新调出,或者用下拉菜单控制;
       应用中心里默认的应用,其实很多都已可通过首页控制,剩下的功能也不少放进设置界面更方便
       设置页里驾驶模式和转向制动分开了两个页面 (操控相关的不应该放一起?)
       音频逻辑混乱:音乐、读物、电台,蓝牙、USB分属独立板块,最后一个“我的”又汇总了几个在线平台的收藏和订阅,而且同为第三方应用,网易云能整合进QQ的入口快速切换,同为读物类的樊登就不支持,要在首页的应用中心打开,不如特斯拉的整合度
       方向盘自定义快捷键只支持4个功能 (搞好几年了就这?特斯拉刚新增这功能就支持十几项了)
       整体语音提示很全面,作用好,但不够简洁
      上车欢迎语太鸡肋,且开关藏太深,要点进小P头像再多级进入;用户很关注的哨兵模式,更是放在了应用中心里的小鹏实验室,这些建议都整合进设置界面
       智能推荐:每次进地库都提示开启记忆泊车 (有必要吗?因找不到关闭提醒的选项,只能直接关掉记忆泊车功能),提车后首次充完电就提示很久没充满电池校准(这时机合适吗?)
        

部分和车机相关的功能体验
单踏板:不能刹停,实际更接近特斯拉的“缓行”而不是“停止”,有一定坡度甚至会后溜,有一定误导
低速提示音:需在小鹏实验室关闭,而且必须上牌后才有这权限,严格但没啥必要?
安全提示音:不能关闭,且最低音量还是不小,每次智能调整限速都会提醒,方向盘感应也不像特斯拉一样提供二级提醒(先仪表后声音),直接声音提醒,如果娃睡觉被这些吵醒真是不应该,甚至听首歌都能被打断好多遍
接近障碍后音乐几乎完全被打断让位雷达提示音,智驾语音提醒也直接打断音乐,没提供可兼顾的音效 (4.4版已更新)
音量调节不支持特斯拉那样哪个音源在发声就可以调节对应音量,不够智能
音响效果体现不出18扬+功放硬件 (更新:OTA优化后,配合官方调音建议,提升了非常多)
辅助驾驶激活:连续两下换挡拨杆,但特斯拉半拨即可,xp要拨到底,不够便捷 (没体验过可以脑补转向灯的感觉)
空调:自动模式默认内循环 (应该不止我一个只喜欢外循环?实际强制外循环后风量还是会自动调节。更新:OTA后已改善),导致新车才开几百公里,刚启动空调就已经有明显异味。且自动模式下风量不提供特斯拉上进一步的档位调节
充电通电后,有一小段等待时间才正式开始补能,特斯拉不需要
自动空气净化推荐:每次都先语音询问,要答复才执行,这种完全可以自动执行然后在仪表/大屏提示一下,本来很智能的一件事弄成很蠢(某次OTA后(4.3.4?)已优化)
安卓手机app的桌面小组件有快捷按键,但点击还是会同步打开app (这小组件搞了个寂寞?)
氛围灯不支持跟自动大灯联动 (白天用处不大吧?,但可通过场景设置实现)
副驾座椅通风不会自动感应关闭 (明明自动空调已经能自动感应控制副驾出风口,这附带风能非要手动通过场景设置实现)
智能限速:ACC的激活速度假如低于道路限速不会自动跟随,要换挡杆下拨2秒手动调整,等识别到下个路标才启用
座椅记忆:位置被调整后,要不手动再调下座椅弹窗恢复,要不进设置页面的三级菜单恢复,没特斯拉点击个人账号即可恢复那么直观。更想不明白的是,行驶过程没法恢复座椅记忆,但你想想这是提高了安全还是降低了安全?
微信互联明明已绑定且实测能用,但个人账号页面,默认还是显示巨大的“立即绑定”按键
网易云等音乐app,没版权下架的歌曲,界面不像特斯拉那样加灰直接区分,而是点击后再弹出文字提醒,不够方便
音乐语音搜索:会直接播放当前音频软件搜索的第一个结果,造成某些没版权的歌就播放奇奇怪怪的同名歌曲,不像特斯拉一样先显示聚合平台的搜索结果,再让用户选择播放

上述提到的问题可总结为首页可实现的功能太少,功能逻辑混乱造成操作次数过多,学习成本高,有些功能要特意记忆。个人认为特斯拉这方面做得好多了,可能因为语音做的烂所以车机多往这方向去设计作为补偿。而小鹏语音虽强,但也不代表车机的基本操作体验就不需要重视啊

人机工程:中控屏稍远;车窗按键稍靠前;方向盘调节范围不够大;中间出风口位置很容易吹到手;充电口在右侧离主驾较远

前后俯仰控制:刹车容易点头, 起步AH释放的动静明显(这两点已在首次OTA优化),这两点特斯拉都是精英水平

实体按键不够简约:实体前机舱盖按键 (电释放整合进主机貌似不贵?),专门断大电池的实体键 (使用频率极低?),方向盘独立静音键和按滚轮暂停播放似乎没区别?而且既然语音支持免唤醒并可设置连续对话时长,还保留实体语音按键意义大吗?


四.m3/G6等新能源智能化车使用下来的满意点
(相比一般燃油车更好开更省的共识就不展开了)
1.OTA:这方面特斯拉其实已经落后于国内品牌,但在我有限的用车时间还是带来了很多让人满意的新功能,包括但不仅限于:

新增自动转向灯 (技术不难但体验极好,至今没第二家跟进)
新增转向盲点影像 (我不用,但有人爱用)
持续优化能量回收功能 (实际体验行业第一,遥遥领先)
低温等能量回收受限时实施常规制动,模拟完全能量回收制动 (解决一致性问题,能降低驾驶安全隐患)
新增辅助驾驶状态优先使用能量回收制动
重新引入取消动能回收和能耗/胎压卡片 (属于自身修正行为,当初就不该取消)
新增App释放门锁功能 (解决北方门把手结冰问题)
新增可编辑dock栏,方向盘滚轮自定义快捷功能 (没法新增实体按键的前提,复用现有硬件实现更多功能)
新增多档座椅/方向盘加热,空调自动模式细分三挡 (优化体验)
新增网易云/苹果音乐等应用
百度导航的持续优化
还有一系列车机功能和设计的优化……

有人可能认为负责任的厂商在新车下线时就应该把功能打磨完善,不应该将这种修补行为当做优点,但智能手机发展这么多年还能保持进化,作为可能要至少使用好几年的大宗商品,这种常用常新的体验没用过前是难以想象的,参考理想的任务大师等真实车主的评价

2.在车上非自愿停留状态的体验
带宝宝出行经常到目的地后还在安全座椅睡觉没醒,假如还开以前的油车,大概率就抱醒他熄火下车。因为空调一直烧油开着倒不会心疼,是发动机一直运行会传入车内,而且假如在车库尾气可能还会传入车内(具体没验证)。而新能源车该场景的体验就好多了,我试过在车内陪宝宝睡觉1.5个小时。这个场景还衍生出了我对电吸门的需求。
另外,长时间拥堵路况,因为有了L2辅助驾驶,还没了跟车频繁启停发动机的动静,堵车给人带来的烦躁也明显下降

3.三向便利的场景
市区很多商场等目的地,周边都已经有公共充电站。非刻意前提下,我都偶尔能遇到出行过程顺便充电且免了停车费的场景(偶尔要多走几步路)

五. 新能源车的一些购买建议
1.纯电和插混,以及长短续航之间怎么选:主要取决于拥车情况和充电条件,其次才是长途比例,三者组合出的建议太多不赘述。我个人针对最常见情况的建议:
油车增购:哪怕没家桩且多长途,都优先纯电,两台车足矣应付一切场景
首购/置换家庭唯一用车:有桩且不分长途均首选插混,没桩但少长途可选纯电
家庭唯一用车但还想买纯电:无高频长途需求现阶段已基本可以随便买;高频长途优先选充电快(如800V)和有补能优势的(换电和自建快充站的,多条腿走路)

续航:有桩果断短续航,没桩根据实际情况酌情选长续航 (纯电/插混均适用)
没桩不推荐买插混,补能效率太低(广义的插混和纯电车,快充时间接近,续航差很多),非要买也选长续航的

2.实际的公共充电条件是怎样的:
以我所在的广州为例,市区充电站非常多,但不少充电站都在偏僻的位置或者地下车库,虽有导航仍偶尔出现难找的情况,更要命的是到了才发现充电桩损坏的。充电站本身也有挺多不良现象:油车/电车充满的占位,插队,不规范停车,充电线乱拉乱放等。这方面再次突出自建补能体系品牌的优势


以上便是我成为纯电车主后随着宝宝出生经历置换的心路历程,以及用车后的一些购买建议,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启发。

  • 全部评论
  • 只看作者
  • 最热
  • 最新
  • 最早

M3几时改款你觉得

得让小鹏的产品经理来看看

@阿平同学 @MrRock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