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车企发布视频宣称 “130km/h时速下AEB仍可有效避免碰撞”,这类宣传需要谨慎看待,可能存在 技术夸大、误导消费者 甚至 安全隐患。以下是关键分析:
---
1. 130km/h AEB 是否真实可用?
(1)技术可行性存疑
- 行业现状:
目前主流AEB系统(基于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的 有效工作范围通常在30-80km/h,部分高端车型(如沃尔沃、奔驰)在测试条件下可支持 100km/h以下 的紧急制动,但 130km/h 远超行业普遍能力。
- 物理极限:
在130km/h(约36米/秒)时速下,即使AEB系统瞬间识别障碍物并全力制动,车辆制动距离仍可能超过 100米(受轮胎、路面、车重等因素影响),实际避撞成功率极低。
(2)测试条件可能“特制”
- 理想化场景:
车企视频中的“成功避撞”可能基于以下条件:
- 障碍物为 静态车辆/固定物体(动态车辆或行人更难识别);
- 道路 干燥、直线、无干扰(雨雪、弯道、逆光下性能骤降);
- 提前 预编程测试(非真实随机场景)。
- 未公布失败案例:
视频通常只展示成功案例,但未说明 成功率、误触发率 或极端条件下的失效风险。
---
2. 过度宣传的潜在风险
(1)消费者误判,引发危险驾驶
- “自动驾驶幻觉”:
用户可能因相信“130km/h都能刹停”而 超速行驶、分心驾驶,甚至故意挑战系统极限。
- AEB并非100%可靠:
即使系统触发,高速下仍可能因 制动距离不足、车辆失控 导致碰撞,但消费者被宣传误导后可能归咎于“车有问题”。
(2)法律与责任纠纷
- 车企是否敢承诺担责?
若用户因依赖130km/h AEB发生事故,车企大概率会以 “超出系统设计范围” 推卸责任,最终风险由用户承担。
- 保险拒赔风险:
保险公司可能认定“超速+依赖AEB”属于危险驾驶,拒绝理赔。
(3)行业恶性内卷
- 参数竞赛,忽视实用安全:
车企为营销噱头竞相标榜“更高速度AEB”,但实际道路安全更依赖 车身刚性、ESP稳定性、驾驶员意识 等基础因素。
---
3. 如何理性看待此类宣传?
1. 追问技术细节:
- 该AEB在130km/h下的 有效制动距离 是多少?
- 测试场景是否覆盖 夜间、雨雪、弯道、行人穿行?
- 官方是否标注 “实验室数据,实际效果可能降低”?
2. 参考第三方验证:
- 查看 C-NCAP、IIHS、Euro NCAP 等机构的AEB测评,而非车企自测视频。
3. 牢记驾驶主体是人:
- AEB是辅助功能,驾驶员仍需保持 双手握方向盘、随时准备接管。
---
4. 车企应如何负责任地宣传?
- 明确标注限制条件:
例如:“130km/h AEB仅在干燥直线道路、静态障碍物下测试通过,实际驾驶中请勿超速。”
- 公布真实数据:
包括 触发成功率、误制动率、不同速度下的制动距离 等。
- 加强用户教育:
通过手册、弹窗提示等方式强调AEB的局限性。
---
总结
车企若为营销夸大AEB性能,短期内可能吸引眼球,但长期会透支信任并增加事故风险。消费者需保持理性,安全驾驶的核心永远在于人,而非过度依赖技术。
最近使用
我的收藏
大家上传的表情
最近使用
所有表情
前排沙发空着~
还没有人评论哦,快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