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些年,关于汽车作为一款产品的体验感评价分化产生两种理念。
1,汽车与手机等数码电子产品本质相同,应当强化娱乐、网络、社交层面的“软体验”。
2,汽车本质是交通工具,应当回归机械、舒适、驾驶层面的“硬体验”。
网络平台上到处可以看到分别持有两派观念的网友吵的不可开交。我个人观点是:“软体验”与“硬体验”并不冲突,偶像艺人就不能是实力派吗?处理的好的话,鱼和熊掌亦可兼得。
在这里,我想从我自己的这台智己L7的车机交互体验出发,来谈谈我对人与车交互设计的看法。

一,人机交互的触点
人体可以用来与外界进行交互的器官其实非常有限,目前来看最具有效率的只有眼、耳、口、手、脚这五者。
而这五者之中,眼和耳通常只能用来接受信息而不能发出指令(针对眼球转动、瞳孔缩放和虹膜有一些技术,目前在汽车上并不实用),能够对车辆执行操控的只有口、手、脚。
1,口通过语言传递指令
2,手脚通过触摸和施加力度传递指令
近几年汽车内部按键设计有一种趋势——尽可能减少机械结构。智己L7似乎是要在机械和触控之间寻找一个平衡。
1.车门上的按键除了“开门键”都是触控式的,但是车窗升降这些按键都会有震动反馈,比较清脆。
2.方向盘上的按键也都是触控式的。
3.在中控上方和空调出风口之间还有一排“呼吸式”触控按键,分别用于启用快捷模式和屏幕升降。
4.无线充电板在放上手机后会自动降落。
5.方向盘后侧两边是控制智能驾驶的跟车距离和跟车速度的拨片,这里又是机械式的。
因为人体对于手脚施加力度没有量化感知,所以无法设计更多操作逻辑,所以不如去掉“用力”这个维度的交互,就连苹果手机曾开创的3D touch也因过于鸡肋而索性抛弃。

因此,车辆在设计交互功能除了传统的手脚操控,语音控制作为触控的补偿功能就变得日趋重要,语音控制的智能与否,直接决定着一台车的座舱是否智能。
二,交互逻辑的冲突处理
智己L7的在语音控制上的指令逻辑,会随着车辆处于“静态”和“动态”有所不同。
静态时,我可以用语音控制调整座椅(包含座椅加热、通风、按摩、升降、移动等),控制车窗开合、空调(开关、温度、出风口),方向盘升降、后视镜折叠、媒体控制(APP打开关闭、音量控制、下一首、蓝牙连接),导航等等。
用智己自己的描述就是“可见可说”,你在主控屏幕菜单里看到的标识功能或者设置都可以通过语音调控。
而在动态时,为了避免影响驾驶,有些功能是不能使用的,尤其是当全景影像打开时,语音仅能控制全景影像相关命令。方向盘和后视镜调整,需要驾驶者按动方向盘上的调整按键才可以。
当车辆处于行驶中时,安全驾驶是最高逻辑,其他干扰指令只能让路,但也不是全部不能用,导航的调整、驾驶模式切换、智能泊车这些与驾驶的操作仍然可以通过语音完成,其他诸如调整空调和车窗之类的自然也不在话下。
通过语音操控本来就是使驾驶者保持视力注意力的有效解决方案,本来需要“看”+“触”两个器官完成的指令,现在只需要动嘴就可以完成,驾驶过程更安全。
智己语音控制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连续对话”,这一功能真的非常实用,由于语言的复杂性,车机对人的语言的理解并不能完成100%精准识别,有的时候需要多次调整指令,而短时内重新发送指令这种场景再靠“唤醒词”启动就会显得繁琐。

针对这种场景,智己L7还贴心设计了一个“还可以怎么说”功能,可以让智己L7教你怎么说。
还有一种场景就是有的指令无法用一步来完成,比如说连接蓝牙播放手机里的音乐,我们感觉是一个动作,转化到车机上就需要分解为三个指令:
1.打开蓝牙菜单
2.确认连接哪个蓝牙(车上有其他人时,方便切换)
3.再说“播放蓝牙音乐”
总结,在语音指令的交互逻辑里,最高级是安全驾驶,次之是快捷理解并执行。
三,车机交互界面设计
承载智己L7车机交互界面的是三块大屏,这三块屏幕也是座舱最吸睛的部分。
主驾驶屏幕26.3英寸、167PPi。副驾驶屏幕12.3英寸,同样也是167PPi。中控屏幕是12.8英寸,200PPi。
这三块屏幕其实是有严格的功能分区的。
主驾屏幕日常是分区使用的,靠近主驾一侧类似于传统仪表,主要展示车速、里程、续航、导航方向、路况场景识别。右半部分可以显示详细的地图信息、全景影像或者其他多媒体(音乐、视频)。

副驾驶屏幕唯一功能就是娱乐,可以看B站、听音乐、看新闻、投屏看视频等。当车辆处于静止状态时,这块屏幕可以与主驾屏幕右半部分切换展示。

中控屏幕只用来设置和控制车辆,除了可以打开音乐菜单外,几乎不具有娱乐功能。中控屏幕开机初始界面顶部左侧是常用的导航搜索,右侧是音乐缩略展示。底部是7个常用入口(空调、座椅、玻璃吹风等)。屏幕中部的四角可以通过长按添加4个快捷按键。

我认为智己L7的菜单分类还比较清晰,车辆设置菜单下一共10个tab,常用的设置都能在一级菜单里找到,二级菜单只用于显示补充说明信息。
四,汽车和手机的交互
车机交互不仅仅是车和人的交互,目前手机几乎成了人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你能想象你出门不带手机的场景吗?既然手机是人体的延伸,车和手机交互自然也能为我们带来极大便利。
智己在1.5版本OTA之后支持高德导航将地址直接发送给车机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智己的APP支持在手机添加桌面小部件,小部件除了展示剩余续航里程外,还有四个控制按键,分别是蓝牙连接、车锁、空调、声音。这四个几乎就是人在车外要与车联系的常用操作TOP4了。

智己APP底部是5个tab,“社区”tab是车友生活的一些分享以及用车指南,可以与车有关,也可以无关,比如分享宠物和生活也是可以的。
“爱车”tab是我最常进入的界面,顶部展示续航和天气(动态的哦),中间部分是一些控制按键,比桌面小部件多了方向盘加热、座椅加热。除此之外还有维修、保养、洗车、救援等服务,其他不常用的功能全部折叠了,继续下拉才会出现,页面简洁清爽,是我喜欢的风格。
“IM GO”占据C位,但我个人不太爱到处玩,所以这个页面很少进入,原因到城市各处打卡的人应该会喜欢在这里搜罗一些有趣的地方。
“原石谷”这个页签要重点说一下,我认为智己开发出“原石”这套玩法的意义并不仅仅是维系老车主的福利,也并不是赶着“区块链”噱头的东风。
虽然说可以用来换iPhone 14以及一些功能配件确实很超值。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意义是让用户明白,自己的驾驶数据不再是无偿被厂家征用。
几乎大部分厂家都在白嫖我们的驾驶数据,来调教他们的产品,虽然在又臭又长的《用户须知》里会询问我们“是否同意”,这种询问又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而智己的做法,让我们意识到“这数据属于我们”,厂家要使用的话应该给予我们补偿。“原石”这种做法才是真的“取之于用户,用之于用户”。
分享一点小发现:智己似乎很鼓励大家使用智能驾驶功能,我开启智能驾驶当天挖到的原石要比不开的时候要多一些。

总结
人车交互设计是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车企的产品经理洞悉用户的行为习惯,设计出最贴近人的习惯的交互逻辑,不能孤注的将自认为好的强加给用户,对用户实施再教育,需要付出较高学习成本的交互逻辑一定不是好逻辑。
设计好逻辑之后还要进行逻辑分解,依次、立项、开发、测试、集成、上线、迭代,好的交互逻辑一定是经得住考验的。
最近使用
我的收藏
大家上传的表情
最近使用
所有表情
前排沙发空着~
还没有人评论哦,快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