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tailStore.author.is_follow?'已关注':'关注'}}
《以前选车和现在选车的巨大差异》最近在各种交流群遇到越来越多老车友咨询选购新能源车的问题!毕竟这 10 来年,从过去那个年代一直走到今天 2023 上海车展这样截然不同盛况的时代,经历了观念和思维方式巨大的反差,每次聊及选车都需要很复杂地介绍新老时代差异下不同的思考点。所以打算记录一下,篇幅会比较长,但确实需要记录的内容太多。 一、以前我们怎样选车的? 以前大逻辑上比较简单,大舆论阵营就是两派,买德系还是买日系。买德系的讲究高技术(指燃油涡轮技术),品质与操控,例如大众车底盘扎实,跑高速稳,开关车门厚实。所以哪怕买了日系车后期都去做个车门“隔音”,其实就是往门里面贴止震胶,隔音没隔成无所谓,关门好像德系那样感觉很重,就满足了!买德系车的人也喜欢在群里面传递各种日系车车祸图片视频,引导更多人认同自己买到“比较高级的车”,讥笑自然吸气像古董没有推背感,日系车没有驾驶乐趣。 买日系的,当然核心是省心不容易坏,开不坏传三代,比油耗比保养费用低。省下来的钱去汽配城换个大屏加个倒车影像或 360,乐也融融!最喜欢分享德系烧机油各种案例,还有大众自燃小视频,当初上海好像还搞了个大众自燃联盟啥的微博号。另外讥笑涡轮增压油门迟滞顿挫,不够平顺(其实哪怕 CVT 同样存在)等等。而自身吐槽点无非是底盘散刹车软,特别是丰田车外观也中庸,所以改装外观和换避震换刹车也是“高级”玩家的日常娱乐。 媒体嘛,都习惯脱离大家的日常(要不然怎能昭显我是懂车的你是不懂的?),汽车文化起源就是由燃油车年代的文化积累下的赛道文化、越野文化等传承下来的价值体系。性能车和越野车最容易用来区分“有文化和没文化”的人。 这个本来没啥问题,问题出在这些并非街上绝大部分用于生活的产品,而且价格也绝非一般人能接受,但只能用这些价值体系套给一般家用和商用车。所以造成无数人看了媒体老师们展示 911 和 86 如何有驾驶乐趣之后屁颠屁颠买个花冠,看了霸道陆巡如何翻山越岭之后屁颠屁颠买了 RAV4,开着轩逸的天天聊 GTR 如何厉害,结果实际上还培养出所谓“三大妈”系列!!当然,高消费人群是可以买到被吹捧的产品昭显个性和身份的,例如就我们家小区就有邻居开着 4.0 排量的霸道,每天只开两公里不到的拥挤小路送娃进东山口上小学,可以想象那个车在这种路况下起步艰难顿挫和油耗感受,真是“高级”啊,有钱人才享受得起!! 大逻辑框架下,其实大家选择并不多,而且需求没办法抠太细,也没法抠,因为你没选择权。例如你看准日系,预算也定了,那只有那么几款车可选了,所以你并不会对一些细微涉及真正每天体感触碰的东西进行挑三拣四。比方说你买个丰田觉得内饰太廉价,配置太低?可以啊,你加钱买雷克萨斯就行了。预算不够?不好意思那只是你的问题。为了传三代,为了以后用油钱和保养费优势安抚自己,忍了!哪怕每天摸着廉价硬塑料上车,每天感受着噪音出众的 NVH,忍了!三大妈怎么了?加速慢怎么了?开车慢点才安全!我绝对不要在路上会烧起来、后备箱常备机油的大众。 二、现在我们怎样选车的? 如果已经是我们新出行社区的朋友,这部分都可以忽略不看了。眼前选车真是星辰大海,对需求的“欲望”“要求”甚至是“强求”,都有实现的可能。眼前对需求细抠的程度已经无法用单一词语形容。尽管现在新能源车品类上貌似少于燃油车,实际上拥有更多各种各样的产品出现。你甚至可以根据自己个人喜好进行需求组合,组合出一款你心目中想要的产品,最离谱的是甚至真的会有这么一款产品出现。例如最近极氪 X 居然在一台小车里面都有零重力座椅和冰箱,真是各种想法都实际出现了! 当然自己需求不可能是 100% 满足的,所以同样有不少包括我个人在内的人群,长期都难以下手。之前也写过一个我自己选车所纠结问题的贴子 网页链接 。而以前更轻易下手难道因为产品很符合需求吗?并不是,而是因为你没条件选,所以轻易就选定了。 所以昨天我也在群里跟一个车友说,要选车别像以前那样,简单问问周围的人或者看看抖音头条推送,就草草选定。必须是自己亲自去看现在最新的产品,必须是眼前最新而不是什么所谓“已经经过几年时间验证”的(特别日系老车主最喜欢说这个)。去年我建议别买老款 ES6,推荐买 ET5,到了今天我就建议别买 ET5,建议买全新 ES6 了。去年考虑 T03 和 KiWi 的,今年必须去看缤果和海鸥了,而不是考虑邻居推荐他那个经过时间验证的欧拉黑猫。 而且不光去看,更重要的是去亲自 “摸一摸” “坐一坐” “开一开” 有条件的话更应该 “用一用”。 从“摸一摸”开始,就和以前有巨大差异,虽然大家都是皮质内饰,也分手感好和不好,高级和不高级。而且如果你在乎这个,现在还不一定被预算给框死,例如 20 多万的车也可以买到有 Nappa 真皮的。 “坐一坐”,这个更容易懂。我现在都形成一个强迫症,虽然自己是司机,也整天坐到每台车的后排去,掂量坐垫长度是否能托住我的大腿,靠背角度是否舒服。因为这是我家人经常坐的位置。对现在最新车型我都有诸多不满。但当我用现在的标准去衡量以前我们选过的车,发现一样都是诸多缺点的,但以前好像完全没有细抠这一项,看了个车标然后看几张媒体老师比划膝盖多少拳的图,就选定了。更别提现在动不动就什么电动调节零重力,有没有按摩,如果是座椅通风究竟是不是仅有屁股喷风了,以前这些都是汽配城的事儿。之前车友群几个车友去买豪华车拆卸下来的二手座椅换到自己车上的景象还历历在目! “开一开”就不用详细说啦!各人对驾驶的喜好和动力的诉求,都以自己感受的为准。 “用一用”如果有条件还是很需要地,媒体评测视频哪怕是所谓深度评测,那也都只是试驾,跟“用一用”是有区别的。另外对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有要求的用户,只能通过“用一用”来实际认证和心目中的差异。 当年你不会想象得到 30 多万的车很多已经有了空气弹簧和 CDC 电磁减震,这是以往换个后视镜都很贵的那些豪车才配备的装备,后期更换的成本也很高,自然你会听到不少这方面口碑。但不管是供应链还是普及量都已经不是同日而语,当下放到一定程度,这些全部已经被改变。还是用以前观念的话,你甚至不知道自己的预算已经可以包括这些东西! 当你接触过几个最新产品之后,才能对现在产品的想象空间有个具象的认识,再来进行选择也不迟! 最后聊到现在面对的媒体舆论景象,这也是信息主要来源之一,这也跟当年不一样啦!现在你可能看到一些老一辈所谓资深数十年行业经验的专业车评人群体们,经常炮轰什么“数码博主现在也来评车”!为啥?因为数码博主确实也是一类掌握很多目前汽车产品核心差异化功能信息的群体,而且他们也实实在在是一个汽车产品消费者。其实何止数码博主,医生律师教师乃至出租车司机,都可以评车啊。对于自己日常使用的产品,更是一个家庭成员,从自己日常使用的角度评价有何不可。这样不够“专业”?就看“专业”转化到具体体验上,是否满足你的信息需要了。能满足就行! 例如你要说什么底盘品质?对于我的需求来讲,最简单检验标准就是每天过我家小区门口那几个减速带啊!过的时候对屁股打击的程度就是好坏的评判标准,是软还是硬?如果过一个坎,一台晃 3 下和一台几乎没晃,那差异肯定大啊。但你总要细抠一台晃 2 下一台只晃 1.5 下,期间细微感受来描述谁更高级,那确实绝大部分消费者是没有这种感知的啰!你说这个不够专业,应该这样(我学一下,学得不像请见谅):你看,它在赛道上过弯侧倾比较厉害,悬挂太软,平时市区时速 60 过急弯有点推头,方向盘不够跟手!另外,现在的 MPV 方向盘转向虚位太大,操控性不好!!?????拜托,这跟我有关系?我过急弯时速跑到 60 ?我有病吗?我这个是太个人需求没代表性?你这有代表性? 所以我给自己的网络标签保留是“摄影师”,你们全家才是”车评人“! (注:配图和正文无关)
最后编辑于 · 2023-07-18
  • 全部评论{{detailStore.commentnum}} 条
  • 只看作者
  • 最热
  • 最新
  • 最早

「待审核」

{{ comment.relativeTime }} 已被赞赏 {{comment.integral}} 积分 回复

暂无相关评论

发表一下个人看法吧
写评论
积分赞赏
点赞
评论区
  • 编辑
  • {{is_favourite ? '已收藏' : '收藏'}}
  • 举报
  • 加入黑名单
  • 删除
  • 取消置顶
  • 置顶推荐
    • 6小时
    • 12小时
    • 24小时
    • 3天
    • 一周
    • 长期
  • {{digest?'撤销精华':'设为精华'}}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