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推荐
华为小鹏AEB之争的背后
文章

华为和小鹏关于AEB的争论,绝不是小鹏或大嘴不懂AEB,二者都是很重视技术体验的人。这一次两人的态度、措辞如此不同,行业反馈如此激烈,核心原因有2个:

一是当前一段时间,用户对智驾方面的技术都并不是太懂,AEB只是其中之一。作为行业头部企业的大佬,说话自然一言九鼎,不容挑战。

二是目前行业发展方兴未艾,行业管理单位创造环境让大家飞奔、跨越,而没有致力于建立关于智驾、AEB的评测体系和行业标准;当然,技术发展路径不同,最终呈现的技术也不同,也会影响测评技术和行业标准的形成。

总之,当前的智驾技术之争,就像战国时代百家争鸣,谁能强国,谁就是真正的王者。但这需要三五年之后才能看见。

当前这种情况下,就像商鞅在秦国推行依法治国,邹忌在齐国推行吏治改革,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而吴起在楚国搞军事改革,谁在某个方面领先了,或者打了一场局部胜仗,谁就能说自己强,也都会大肆渲染这种强,以求持续发展。毕竟,每一点点的进步,背后都是巨量投入。

对每一点点进步进行传播,是改革家持续改革的一个内容,这可以保障他们的生存和外部给予的信心。只要传播的出发点、限定条件、定语不同,就能弄个“最强、第一”,就能收获一大波流量。就像很多车企现在被卷得搞销量海报的时候,大家经常戏言:只要定语足够多,一定能弄个第一。

话说回来,AEB本身的定义,是相对清晰的。AEB(Autonomous Emergency Braking),就是汽车自动紧急制动系统。通过感知硬件(雷达或其它)检测与前方车辆或障碍物的距离,并通过电子控制单元进行分析,根据不同的距离和速度判断是否有碰撞的危险,向驾驶员发出警报,最大限度地进行自动紧急刹车或使车辆减速,从而降低与前方车辆或行人发生碰撞的概率,避免事故发生。

一言以蔽之,AEB就是主动帮驾驶者踩刹车,避免撞人或撞到其他物品。

作为主动安全功能之一,AEB越来越成为很多新车的标配,目前行业比较先进的AEB成绩是60km/h。也就是以60km/h速度行驶时,检测到前方有静止物体时,AEB能主动让汽车在撞上物体前刹停。

余承东宣传自家华为ADS 2.0高阶智驾的AEB主动安全可达90km/h刹停,这个成绩是“遥遥领先”的,可以有效避免绝大多数因注意力不集中和路况复杂造成的交通事故。

但问题就在于:

实际的驾驶场景是极其复杂的,车辆所处的状态,是人在驾驶,还是处于ACC还是自动辅助驾驶(NOP)状态? 是高速还是城区? 当时的天气、光线、路标、标识线等等是否良好? 面对的障碍物的形状、尺寸及运动状态是什么? 车子需要预留多大的算力? 需不需要激光雷达介入? 等等。

行业测试没有明确这些边界和标准,媒体测试更没有;各个厂家宣传的多是特定限定条件下的表现,而不会公布测试时的限定条件。

何小鹏攻击的点在于:

用户大部分没有用过,而宣传的品牌、厂家,以不对称的信息和形式作为面向公众的传播,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尽管这是行业通病)。比如,某个视频晴天出现的刹停雨天能保证一定能吗?封闭场景、道路线清晰的情况下可以,那模糊一点的道路线可以吗? 某次假人测试出现的刹停能保证真人相同速度能刹停吗?只有一个人的时候可以,一群人可以吗? 一头牛可以,一只狗可以吗?

估计没有品牌敢承诺:任何条件下。。。。AEB都能在XXX速度下刹停。

自动驾驶的感知环境出现了变化,对感知能力、算法逻辑、计算能力都会提出新的挑战。

何小鹏质疑的合理性就在上面。

可能真正唯一完整知道自己能力的,其实只有AEB开发团队;他们有足够多的道路测试,以及用logsim(传感器数据保存后,模拟当时的场景)的方式进行数据回灌,进行全量测试。百万甚至千万公里级别的数据,能够得到一个误触发数据结果,和正触发数据结果。只有这种海量测试,才能知道AEB的真正能力:包括边界条件、成功率以及可能的风险。所有的新技术皆然。

对市场和用户而言,最好是得到车企全方位的数据,知道风险与价值,然后自己选择是否付费、用不用、什么时候用。不过没有车企会这么干,因为这种数据谁先公布谁就输了,毕竟也没有公认的标准,调整数据结果分分钟的事情。而智能驾驶本就是新技术,大家是不愿意露出自己的底牌的。多大幅度传播、怎样传播、定价,只能靠车企在技术实力和用户反馈、行业反馈、品牌信任风险之间取得平衡。

余大嘴的反击就是来自这种心态:

我行,所以我敢说;我也自己测试过,你啥也不研究就一棒子打死整个行业,是不是太偏激?你置我这位公认的智驾行业大哥于何处?

换言之,我传播,风险也在我;我传播的缘起,是因为AEB功能在安全驾驶方面确实非常实用,甚至可以说“用一次就回本。”毕竟真的成功避免撞人的话,挽救的损失可能是十几万,甚至几十万。我们的各个兄弟们,也都试过啊(阿维塔总裁也发声声援了)

如果出现问题、事故、用户投诉、行政处罚,也是我们企业需要自己去面对的,关你何事?

站在他们个人的和所代表企业的立场,他们的发言或许有私心,但更多的是对技术的评价,毕竟都是公众人物,不会胡说。

站在市场和用户的角度看,二位大佬的争执是好事;至少可以增强行业管理者、行业专家、用户对智能驾驶的关注;毕竟,以AEB、自动辅助驾驶为代表的智驾技术,是当前和未来几年汽车行业深彻变革最浓墨重彩的一部分。

【总结】

此次余承东和何小鹏“嘴强王者隔空互掐”,其实是近几年汽车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一个缩影,尤其是在新能源和智能驾驶这条赛道,谁能拿出领先的技术、产品,谁就能在残酷竞争下暂时获得一席之地;小鹏的G6拯救小鹏于危难之间,问界M7拯救问界于既倒之际,都是如此。

所以在传播上,既然是新技术,大部分用户并不太懂,行业又缺乏规则,大家就都不客气,大肆大嘴地吹吧,把二两夸成半斤,半斤吹千克。当然,短期内能做裁判的,只能是行业协会、立法部门;最终的裁判,一定是市场、是用户。车企要做的,就是真正地下功夫去把技术做好,因为在江湖行走,“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写评论
积分赞赏
点赞
评论区
  • 收藏
  • 举报
  • 加入黑名单
回到顶部
  • 全部评论30 条
  • 只看作者
  • 最热
  • 最新
  • 最早

这篇文章是不是合稀泥的,我不知道。但先有昨天某车帝的AEB测评出来打了谁脸,今天又看到这篇文章。

对不起搞错了,原来这是三天前的文章,比某车帝的AEB测评要更早。

你看看汽车之家的测评打了谁的脸

回复 清风1121不过那次评测没有问界

回复 清风1121只看到B站上汽车之家Daily在8月5日发布的AEB测试,被打脸的是除了阿维塔之外的所有品牌

先不讨论谁的AEB更强,小鹏这个时候跟华为打口水仗是不明智的,全中国没有任何一家车企或者企业能在23年当下挑战华为的舆论制霸地位,只要跟华为起争执,只会被喷的狗血淋头。

你说的对,人们只会自私地支持那些,可能会帮助自己在中美博弈背景下不至于失业的企业。在两者之间,不太会去支持目前依靠Nvidia、高通、mobileye等等的。你可以把它看成一种舍卒保车。

回复 不经意间变成了等等dang是的,所以有一门学科叫政治经济学

回复 飞鸿踏雪泥其实本质是,政治和军事都是为经济服务的

华为不就啥策略都激进呗。你搞个稍有风吹草动就刹停的算法给恰钱自媒体测肯定满分阿。反正华为负责遥遥领先就完了

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我想的很简单。美中博弈下,手机芯片设计和生产能力被断了,某为落后了还能勉强能造出麒麟9000;最近AI训练用的GPU也被封锁了,某为虽然落后一点,还勉强能造出来H100。最近欧盟对汽车发起反倾销调查,我们害怕什么,当然害怕车用芯片也被封锁了,小鹏有算法又能怎样,能指望吗?我自然是希望用自家芯片的某为能够抗下科技封锁,希望某为能多赚点钱投入更多反卡脖子的技术。我一个普通百姓如此自私的支持某为,我有错吗?

回复 不经意间变成了等等dang从情绪的角度,没问题;不过我们更祝愿这些以技术立本的企业都有生命力,这样才能长久地突破封锁

回复 飞鸿踏雪泥你误会我的意思,我说了那么多,表达的是:我是从务实、现实的角度出发,支持华为。

其实都是在争夺话语权,目前看来华为完胜小鹏

以华为的实力、情绪带动能力和海军力量,华为胜

小鹏也获得了流量,更黑一点

我的前一辆油车,就经常误触发AEB,甚至在空旷的高速、地库的斜坡上都发生过,但是的确在高速上紧急刹停过两次,安全感还是有的。目前的电车虽然误触发的少了,但是总感觉紧急情况刹不下来,给人信心不是很足。

所以应该是刹不下来的AEB还不如没有,客户想要的是首先真能刹得住的,然后是场景精准误触更少

回复 令狐黑胖还是大家选择的路径确实有差异

口水战没有人能打得过华为

AEB属于L0级别的主动安全功能,诞生已约20年,严格说并不属于智驾的一部分 不过大众就喜欢看胸口碎大石的表演呗

看谁最后是辅助王者

目前看,差不多

恭喜,您的文章《华为小鹏AEB之争的背后》获得首页推荐。+50 积分 +50出行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