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先生唠唠#LCC 大横评第二批车型进行中...(三) 今天我们第二批所有 LCC 大横评项目就算正式结束了,这一次我们加入了很多传统车企的代表,今天路上突发了几个感慨: 1、过去我们需要花 3 天的测试项目,现在缩短为 2 天,我们七个人的团队缩短一天的工作量还是很大的。并不是我们项目做了缩减,而是明显感觉到团队效率的提升,效率的提升对我们未来横评的可持续性有比较大的帮助; 2、安全维度体验的思考。这次体验中我们发现部分传统代表车型 LCC 的开启率不高,之前我们测试的车型都没有发现,但这次我们发现有部分车型的开启条件明显偏高,例如开启速度、车道线、曲率以及是否跟车等都有限制; 这也衍生出另一个问题,也就是安全的理念上新势力派和传统车企派的诠释开始有明显差异,这两种理念的存在其实也反映出两派势力对智能驾驶的不同看法。 传统车企派有种让人感觉到“不太推荐你使用,但是你要用要在我觉得认为安全的范围里才能用,不能用的场景也绝不逞强会直接退出。” 而新势力派是“希望你来用,安全性更多是想通过实际功能来呈现,希望用功能场景来表达安全,而这种安全边界会越来越大”,例如部分系统在智能驾驶上会拓展安全的使用边界,尽量让驾驶者少接管甚至不接管,系统有自己安全处理的方式。 前者能够避免犯错,但带来的是用户使用兴趣不高,后者带来的问题是前期注定很难讨好用户,但具备持续迭代的可能,同时在车企研发和用户体验上是一个在环,系统能迅速迭代,这也是目前这两派的一大根本矛盾。 3、另一个体验是舒适角度。我很惊讶于传统车企们的规控居然可以做到这个样子?即使时速表可以看到有很大幅度的减速,但是整个车身姿态特别稳定,很考验电机、底盘以及制动的融合功底,规控很多时候不只和“软件”相关,也跟底盘等“硬件”的融合度有关,这点部分传统车企有很大优势,在城市路段更是行云流水。 这也能思考另一个问题。可以看到传统派的代表对于智能驾驶的维度定义并不会太多样,会把智能驾驶看成一个整体,除了常规安全能力外就是舒适指标,特别是高速基础 LCC 的居中能力以及加减速舒适性能力,这个指标基本是贯穿所有场景,不会产生太大差异。 而新势力派们习惯会先从细化场景功能做拆解,先从局部最后向整体包围。例如划分高速、城区等,接着再针对这两个场景做功能细分,再进一步做优化,最后在完成一个全场景的能力,从局部到整体。 OK 今天先和大家唠唠这么多,接下来我们也继续和大家分享我们素材里一些好玩的事哈哈!也期待大家的关注~
最后编辑于 · 2022-11-19
  • 全部评论
  • 只看作者
  • 最热
  • 最新
  • 最早

个人感觉:LCC最实用的是拥堵跟车场景,但也是各家做的最拉跨的地方。 这里肯定会有人想甩锅国内的二逼司机各种加塞,其实这都是借口。 一个很简单的case:在没有旁车加塞的情况下,前车频繁启停,测试一下跟车起步的速度,跟停刹车时机,跟停距离,这三个指标的在某一段路的表现一致性,以及问一问用户是否还愿意下次继续在堵车使用。 我对这个答案很悲观,因为基本没有做得好的。 感知的延迟以及延迟的抖动,测速测距的误差 - 视觉感知的锅,也是传感器融合的锅 决策的延迟及延迟的抖动 - 现在有几家车企用心把ACC做好? 执行器的响应的延迟及延迟的抖动 - 我知道还有好多车没用线控制动的…. 高频刚需场景做不好,用户不乐意用,再往城区往L4卷,用户还是不买单

哈哈您提到的这个场景完整在我们测试体系中,您可以看看我们第一期的内容

2022-11-21 回复 举报

回复 飞机先生对 我看了的。 不过感觉还不够全面,拥堵场景下,加减速平顺性是一方面,另外还有跟车距离稳定性和启动响应速度 三者综合来看更加全面

看过第一期,做的很专业